方誌幹:只要團結就沒什麼可怕

方誌幹:只要團結就沒什麼可怕

方誌幹老人出生於1932年,今年89歲了。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採訪時,在他家中最顯眼的位置,看到了一個寫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字樣的白搪瓷杯,“這個杯子我保存了70年,每當看到它,我就會想起那些歲月。”方誌幹老人捧著杯子,感慨地說道。

“我在懷遠師範學院讀過書,在那個年代,讀書是十分不容易的事,也就成為人們眼中的知識分子。”1949年3月,方誌幹進入了部隊,在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幹部學校,4月便參加了渡江戰役,5月,他和戰友們步行從懷遠到了江蘇常熟,參加瞭解放上海的戰役。“我主要搞宣傳教育工作。”1950年,他到華東軍區軍政大學讀書,“我們全都是19歲、20歲血氣方剛的小夥子,主要學習政治和軍事,同時還學習投彈、刺殺和射擊。”1951年,方誌幹又進入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通訊學校,學習無線電學英文通報。“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軍委通勤部無線電營。”

“秋天,我們接到命令,要選一批人到朝鮮前線去,大家都爭著去,覺得這是一件光榮的事情。”方誌幹因為收發報技術好,各項業務都十分優秀,自然被列入備選名單,“幾百人裡選拔,最後只選了七八個人去。我去之前因為意外,胳膊還脫臼了,是打著石膏上的前線。”

很快,方誌乾和戰友們從北京趕赴朝鮮,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部電臺工作,保障兵部的通訊。

“在那個年代,通訊就是首長的耳目,軍隊的神經,通訊指揮著千軍萬馬。”我們的無線電臺需要24小時工作,每一部電臺都要配3-4個工作人員,“電臺工作需要電啊,那時候主要都是靠手搖發電機,所以還要配5-6個搖機員,輪流搖,還得專門挑身強力壯的戰士,重要的時候得兩個人同時搖。”他們很辛苦,只有在我們抄電報的時候才能休息。

由於當時不少戰士都不識字,方誌幹就趁著空隙時間休息的時候,教他們寫字,“我把簡單的字寫在揹包上,讓他們走一路認一路。”方誌幹還會幫戰士們寫家書,跟國內的親人們報平安。“那個時候十分艱苦,這也算是苦中作樂吧。”

不光工作環境苦,生活環境一樣苦,“吃不上飯,運輸線都被敵軍的飛機炸斷了,運輸車也經常遭到偷襲。白天夜裡追著我們打。”方誌幹介紹道,“他們有他們的方法,我們有我們的方法。他們偷襲,我們就安排戰士坐在車上,一聽飛機聲立刻開槍。運輸車被炸斷一段,我們就下來推另一段。”

就這樣,一直到1954年4月,方誌幹才跟隨大部隊回到國內,“中間短暫回國幾次,都是為了培訓的,很快就又回到戰場上去了。”

方誌幹說,沒日沒夜的歲月裡,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機關槍不停地打在腳邊,炸彈將身邊的土都炸翻了。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問道:“您當時害怕嗎?”“一點也不怕,我們當時都想著,哪怕戰鬥到只剩一個人,也決不投降,決不放棄。”方誌幹說,“我們各有各的優勢,美軍有飛機大炮,沒關係,我們有不怕死不怕苦的毅力,不管是下雨、下雪還是黑夜,我們有團結的精神,就沒什麼可怕的。”(記者 付莉榮 蘇國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