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明:精神和信仰支撐著我們

張志明:精神和信仰支撐著我們

張志明出生於1931年,籍貫山東省臨沂市。由於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1947年,年僅16歲的張志明當了兵。

“一當兵就參加了淮海戰役,當時我是華東野戰軍第9兵團第27軍。”張志明老人向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介紹道:“1950年夏天,我們一直在浙江、福建一帶練習游泳和划船等軍事技能訓練。”10月,上級一聲令下,要求他們集合北上,便一車開到了東北。臨行之前,每個人都發了棉衣,但是南方的棉衣跟北方完全不一樣,就是普通的小薄襖,到了東北完全扛不住,大家凍得直打哆嗦。

11月5號左右,我們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第27軍,開始投入戰鬥。11月份的長津湖已經零下40多度,張志明所在的隊伍要圍攻美軍一支被稱為“北極熊團”的部隊,“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他們的戰鬥力很強,他們的隊員大都參加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武器裝備先進,條件也好。”

張志明介紹說,我軍的戰士們奉命悄悄包圍這支2500人的部隊,他們穿著薄棉衣窩在厚厚的雪地裡,雪花不停地拍打著他們的頭和臉,一會就將他們埋起來,“我們個個凍得像冰棍一樣,但是一動也不動。敵軍的飛機在上空盤旋,也沒有發現他們,以為是樹和雪人。”就這樣一蹲守就是三天兩夜,有的幾十個小時沒有吃東西,渴了就抓一把雪塞進嘴裡。

聽到衝鋒號響之後,雪地裡的戰士們不顧凍僵的腿腳,爬起來就衝向敵軍的營地,將他們團團圍住,把正在鴨絨睡袋裡休息的美軍打了個措手不及。“美軍從睡夢中被打醒時,還在疑惑,這是哪裡來的軍隊?”

很快,第五次戰役打響了。那時候的張志明才20歲,初生牛犢不怕虎,經常沒找到隱蔽點臥倒,就站著直接朝敵人開槍了,敵軍的機關槍就一排排打在他的腳下。上級覺得這個小夥子勇敢,便派他進入爆破排任排長,“我們一個排20個人,主要任務就是打敵軍飛機,爆破敵軍的坦克。”張志明介紹道,“那時候用的叫‘烏龜雷’,有洗臉盆那麼大,足足十幾斤重,有五個角分別有磁鐵。我們抱著衝上去,貼在坦克上,再快速跑開臥倒,等它們爆炸。”

張志明說,那時候,戰士們個個都十分勇敢,遇到危險紛紛衝上前,“有一次爆破行動中,我們排一下犧牲了三個戰士。我又急又火,讓另外兩個戰友掩護我,我來衝。”因為當時好幾輛坦克同時開過來,震耳欲聾的聲音讓人頭昏腦漲,戰士們都聽不到張志明的指揮,他急中生智,將兩支槍插在坦克的履帶裡,將履帶別斷後,坦克立刻動不了了,另兩個戰友便迅速將烏龜雷貼上坦克,其它坦克一看形勢不對,立馬調轉車頭撤退。

然而,這也引來了美軍飛機又一輪瘋狂的進攻,炸彈在頭頂不斷轟響,“嘭”的一聲,上一秒還打得眼紅的張志明立刻沒有了意識,倒在血泊中。等他醒來時,戰友已經將他從炸翻的土裡拖了出來,他渾身是血,臉上、頭上和腿上到處都是傷。因為受傷嚴重,此次戰役後,張志明便回國養傷了。

回憶起當年的場場戰鬥,張志明依舊曆歷在目,記憶猶新,“我們的裝備不夠先進,條件不夠好,吃不飽穿不暖,但是我們的戰士個個都是好樣的,咱們靠的是精神,是信仰,支撐著我們走到最後。”(記者 付莉榮 蘇國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