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伶"楊月樓案"到底留下了什麼?

晚清有"四大奇案",其中之一就是"楊月樓案",十分引人關注。

楊月樓,原為北京著名三慶班是裡一武生名角,演技絕佳,使觀眾為其傾倒。也算是一個紅極一時的京劇小生了。

公元1873年,同治年間,楊月樓隨三慶班來滬演出,恰逢一廣東籍韋氏母女觀看,接連三天。其女暗生情愫,心生愛慕,預定其婚約,書信給乳母要求遞於楊月樓。

楊月樓恐被陷害,不願赴約。誰知韋女聽之一蹶不振,臥病不起。母親害怕女兒有什麼不測,於是告知楊月樓以其媒妁之言而娶之。楊月樓遂與其會面,行聘禮定親。

一代名伶


此事韋父並不知情,因為其父經商,常年在外奔波。而叔父,也就是韋母之弟並不同意此事。遂告官抓之,兩人在潛逃之時被抓回。

也就是說,韋女看戲看上了楊月樓,想與其婚配,韋母害怕女兒病逝於是撮合,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其叔父報官將其抓獲,抓到之時,繳獲四千金的嫁妝。

抓到時,韋女已非完璧之身,但是韋女一口咬定"嫁雞隨雞,絕無異志"。楊月樓被行刑敲打脛骨,韋女被掌二百,就連乳母也被牽連鞭背二百。

多方審訊,經手幾縣縣令,最後在慈禧壽誕之時被大赦。韋女不知去向,坊間傳聞另有婚配,甚至嫁於七旬老翁,不置可否。


一代名伶

此為劇照


整個案件,放到現代來說就是兩人私奔,被叔父攔截。但是以現代人的婚戀觀來看,其實是合法合理的。

為什麼在那時,卻是極其不合理的呢?這就牽涉到優伶的地位了。一代名伶楊月樓,其實地位和娼妓無一兩樣。

在清朝,分為兩種,一種是"良民",一種則是"賤民"。什麼是"賤民"呢?就是娼妓優伶奴僕和隸卒。而楊月樓則屬於"賤民"的那一類。

其實各朝各代,對於優伶的態度都是不容樂觀的,所以"戲子無義"就是這麼來的。人們雖然喜歡看錶演,但是總覺得娛樂誤國。"婊子無情,戲子無義"。

康熙年間,就開始明令禁止"京師之內開設戲館",嚴禁"滿洲演戲"

雍正時期,嚴禁"外官畜養優伶"、禁止八旗子弟遨遊

"官場戲館",禁止京城官員"以演戲飲酒為事"

康熙乾隆雍正都極其喜愛戲曲,但是對於戲曲仍然明令禁止。到了清代,開國之初,就開始整頓八旗官兵,明令禁止出入酒館戲園。而且開始區分"良民"、"賤民",並且表示"良賤不可通婚"


一代名伶


所以,韋女和楊月樓的婚配在當時是不合理合法的。一方面不符合當時的禮教,另一方面也不符合當時的法律。

那麼一代名伶"楊月樓案"到底留下了什麼呢?

1、 人們意識立場開始發生改變

當時轟動一時的"楊月樓案",在《申報》的報道之下,引發各路文人爭議。大家多持兩方態度,一方支持當時的法律,另一方則是對兩人表示同情。

但是更多的報社認為,官方對韋、楊之間的處置過於嚴苛,十分殘忍。

"才子佳人的私奔"成為了一段佳話,富家女委身下嫁戲子則被人詬病?《申報》的官方報道之中將此事加入"誘拐"等字眼之後,吸引了一大波民間看眾,八卦之心,人皆有之。

這些民間輿論多是同情他們之人,並且訴訟官紳的不平。在多方的議論下,以及輿論的推波助瀾,《申報》也開始偏向民間輿論。到後面官紳上書"要求禁止婦女看戲",《申報》主編立馬發出反駁論,表明婦女看戲的好處,反對禁令的發佈。

《申報》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場上,刊登批評言論,無形中給了那些官紳壓力,並且給人們的觀點和意識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同時也預示著藝人地位的改變,戲子的地位開始潛移默化的發生改變。

2、 藝人社會地位開始發生改變

在中國的封建王朝中,戲曲和優伶的地位一直很低。經過這件事情之後,也開始慢慢變化。

由於人們觀點的變化,"賤民"、"賤役"不再是宗法制度和道德律法,而是金錢。於是很多梨園子弟開始納捐買官。

而先前清朝定下的法規,"良賤不可通婚,優伶不可科舉"在後期也很少見了。到了後來,還是有很多良賤通婚的案例,但是處罰都輕很多。

也就是說在此後,人們開始實行"拜金主義"。由於金錢觀的深入人心,也使得優伶的地位不斷提高。經濟地位的提高,也就帶來了身份地位的提高。

還有晚清時候,皇家宮廷給予的禮遇,也使得藝人的身價提高,收入倍增,地位提升。名伶身份開始變化,就像是"明星效應"的盛行。

譚鑫培"誤時",西太后討厭別人"誤時"居然沒有懲罰他,反而表揚他,甚至是譚鑫培嫁女只是,西太后還贈予銅盆為嫁妝,足以表明西太后的喜愛。還有楊小樓攜女見西太后,賞賜頗為豐厚。

伶人的身份地位開始變化,"戲子"從"賤民"變成受人追捧的"明星"。"金桂何如丹桂優,佳人個個懶勾留。一般京調非偏愛,只為貪看楊月樓。"

他們也開始從"戲子"變成了臺上的"角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