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觀察|長續航車型不斷上新,但續航焦慮並未解決

近日,售價33.9萬的Model3長續航版被頻繁刷屏,其被認為是特斯拉的“王炸”,將掀起電動汽車市場新一輪的戰火。

至於長續航,不僅特斯拉突破了600+,小鵬P7最長續航(NEDC)已經達到706公里;蔚來下半年上市的ec6轎跑突破600+;吉利幾何也將在下半年推出600公里續航車型......

已經有很多車企突破了中低續航的限制,我們不由發問:電動汽車是不是已經從本質上解決了續航焦慮問題?

答案是否定的。

續航持平燃油車,理論需要8年

通俗地說,里程焦慮就是用戶擔心車跑不遠。而普通燃油車滿箱油的情況下,能夠行駛600~800公里。與之相比,電動汽車理論上即使可以跑目前主流的450公里,卻也因為電池衰減等問題讓續航縮減。也就是說,電動汽車在滿電的情況下,依舊跑不到規定的里程,也達不到燃油車的效果。

一電觀察|長續航車型不斷上新,但續航焦慮並未解決

要想增加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則需從電池考慮。韓國SNE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電池的單體電池體積能量密度在1000Wh/L以上,單體電池質量能量密度在400Wh/kg以上,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才能與傳統汽車的行駛里程相當。

而根據目前電池技術的發展速度,5年之後,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和質量能量密度或能達到續航要求,而真正實現商業化量產還得需要2~3年。這意味著,電動汽車續航里程要達到燃油車水平,前前後後還需要8年左右時間。

不難看出,未來幾年,電動汽車市場的核心競爭點依舊是提高續航里程。

而且長續航里程車型不僅會推動電動汽車市場向前,也將帶領更多消費者打開電動汽車的大門。理想汽車的創始人李想在前段時間“雪球路演”的活動中說道,特斯拉已經開始發揮其“鯰魚”效應,促進國內市場發展,倒逼國內廠商做好產品,服務好 C 端用戶。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人因為特斯拉而想買電動汽車,搜索後發現還有蔚來等產品,發現這些產品更適合自己,從而也會改變選擇。而對主機廠來說,如果不努力跟上特斯拉們的腳步,就會面臨失去市場的風險。但主機廠一定不會任由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只能做好產品。

一電觀察|長續航車型不斷上新,但續航焦慮並未解決

這一點其實與蘋果的革新特別相似,所以有人說特斯拉就是電動汽車行業的蘋果。iPhone 的大賣催生了新的品類,而新的品類給了新品牌快速成長的空間。

數據顯示,2009年全球智能手機的銷量是 1.742 億臺。排名第一的是諾基亞,此後分別是黑莓、蘋果、HTC和三星。而10年後,智能手機一個季度的銷量已經達到了3.583 億臺。前五名分別是三星、華為、蘋果、小米和 OPPO。

其中,華為、小米、OPPO 完全是中國品牌,是功能機時代全新的品牌。但現在智能手機領域已經完全是另一番天地。而電動汽車還只是汽車市場的一個細分領域,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乘聯會數據顯示,2019 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 220 萬臺,只佔全球乘用車 2.5% 的市場份額。特斯拉可以在市場初期階段教育用戶向電動汽車轉變,就像功能機向智能手機轉變一樣,從而帶動電動汽車市場發展。

續航之外的競爭焦點

但電動汽車領域的競爭除了續航里程外,自動駕駛、智能化無疑也是眾主機廠們關注的焦點。

目前,特斯拉是自動駕駛方面最佔據優勢的車企。很多消費者正是衝著特斯拉的輔助駕駛去的,誰都想擁有一輛“自動駕駛”汽車,自己坐在座位上就好,不用把手放在方向盤上,擺脫時刻關注路況,將時間用在工作娛樂等其他事情上。特斯拉 Model 3 標配的基礎版 AutoPilot 就能實現 L2 級別的輔助駕駛功能,而且 FSD 未來預期實現完全自動駕駛能力。而隨著5G技術的落地,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也會更加成熟,落地時間也會更早到來。

特斯拉已經嚐到了自動駕駛的甜頭,其他車企自然不會放鬆。無論是大眾、豐田這樣的傳統巨頭,還是蔚來、小鵬這樣的新勢力,都在不斷探索自動駕駛。

至於智能化更不必說,必是車企們爭搶的重點領域之一。

一電觀察|長續航車型不斷上新,但續航焦慮並未解決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革新,對於汽車的定義,不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如同智能手機一般,功能不只是通話、通信,音樂、互動等功能和應用場景才是智能手機的天地。簡單點的比如,車載指紋識別,駕駛者只需要輕觸中控屏幕下方的指紋鍵識別身份,後視鏡角度、座椅位置、燈光、空調、儀表顯示、車輛安全與系統設置等即可自動同步至本人的習慣設定。

難一點的就是語音交互功能。因為,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也不再是代步而已,更多的人將汽車視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車上,可以工作,也可以娛樂休閒,而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比如,蔚來的nomi設計,遇到堵車無聊時,可以與nomi聊天解悶;開車不便時,可以通過nomi語音控制空調開關等。對傳統汽車來說,這一點還很難做到,畢竟,這背後是互聯網力量的支撐,而絕大多數做智能汽車的都有深厚的互聯網背景。

對電動汽車來說,自動駕駛和智能化不僅是產品之間互相競爭的焦點,也是助力電動汽車更廣泛普及的核心技術重點。有業內人士稱,雖然傳統汽車在交通運輸功能上的應用場景相當成熟,但是傳統汽車的電子技術應用水平依然相對落後。如果電動汽車發展軟硬件電子技術的應用,賦予汽車新的應用功能,拓展人們新的生活應用場景,電動汽車才有可能替代傳統汽車。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王玉琴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11399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