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

第二部分

下面来看第二个问题,中国的传统政治是“封建”和“专制”的政治吗?钱穆给出了斩钉截铁的回答,不是。

这可能与很多人的想法不同。在介绍钱穆的观点之前,我们先要说,什么是封建和专制。封建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是“封邦建国”,指的是帝王把爵位、财富、土地分封给亲戚或功臣,建立分封国,守卫中央。随着秦统一六国,封建制度就瓦解了。后来,封建被引申出其他意义,指的是“特殊权利财富由特殊人所有”,我们可以理解成是人有等级之分的意思。

说完了封建,我们再来说专制。专制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独断,大权归一个人或小集体所有,在中国,专制表现为“君主专制”。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是封建和专制的政治呢?钱穆回忆起民国时期的混乱情况,说,当时满清政府被推翻,人们以为,满清的政治制度,就是秦始皇以来的中国旧传统,又以为,可以用皇帝专制来直接概括传统政治制度,这就形成了一个刻板印象,提到中国古代政治,就觉得是封建和专制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先来讲讲,中国传统政治为什么不是专制的?

提到专制,你的脑海中可能有这样的一幕:某个大臣触怒龙颜,皇帝就发怒说,“拖出去斩了”或者“诛灭九族”。中国古代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实行专制统治,这似乎成了许多人默认的“常识”。然而在钱穆看来并非如此。

首先,从汉代到明代,中国都是士人政权,也就是读书人组成政府。宰相是政府的首脑,君权也一直受到相权和政府的牵制。

先拿唐代来举个例子。唐代皇帝怎样下达最高命令呢?唐代中期,在三省六部之上开辟了一个机构,叫政事堂,成为中央最高机构。宰相们在皇帝要下诏书之前先举行会议,同意之后在皇帝签字的诏书上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这个诏书才能执行。如果一道诏令没有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是由皇帝直接发出,这在当时被认为是违法的,下面各级机关都不承认。唐中宗曾有一次不经中书门下直接给人封官,自己都觉得难为情,不敢用正常形式装诏书,被封的官因为没有经过正式手续,被一般人看不起,像是走了后门一样。由此可见相权对皇权的牵制,皇帝想光明正大地处斩一个人,还要经过刑部核查,这样的制度很难说得上是专制。

其实,唐代的相权相比起汉代,已经被分散了。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唐代则是委员制。也就是说,汉代由宰相一人总领全国行政,唐代的相权则分别掌控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到了宋代,相权比起唐代又要弱一些,但是这时依然不能说是独裁和专制。

举个例子,宋太祖时,有个官位空缺,他叫宰相赵普提名。赵普将自己拟好的名字交给宋太祖,而这个人恰好是宋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拒绝这个提名,还把赵普的提名纸给撕了。过了一两天,他又要赵普提名,赵普还是说的同一个人,说暂时没人比他更合适。宋太祖也就点头说:“既然这样,就照你意见用吧!”由此可见,尽管宋代时相权轻了,皇帝还是要考虑宰相的意见的,这是中国的政治传统。

前面我们说过,政治制度是不断变化的。明清没有了宰相,各个政府部门都被皇帝握在手中了,但国家也有制度,也有法律,皇帝一人的意志并不能决定一切。在钱穆看来,不能单凭自己的想象,就说中国传统政治全是君主专制与独裁。

接下来,我们来说,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政治并不是封建的?

前面说过,封建的引申义是“人有等级之分”,钱穆认为,历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实际在一天天地趋向平等,等级的概念其实在不断弱化。他提到了两个方面,第一,在经济上,基本各个朝代的赋税政策,都有抑制贫富差距的意图。比如,前面曾经提到的,汉代不允许私人经营盐业和铁业,而必须由国家经营。盐和铁每个人都要用,容易获取暴利,关乎国计民生,限制私营,就等于限制了一些百姓因此而过度富裕,抑制了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的社会分层。唐代后期到清代,都由国家来管制盐业、采矿业等,政府特许经营,有专门的税收机制,不允许自由买卖。第二,在政治上,几乎各个朝代都有废除特权的措施。这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唐代以前的魏晋南北朝看重出身阶级,把一个人的家世门第作为标准,来评定这个人能担任什么职位。门第高但才能一般,也可以做高官,而如果门第很低,就算你才高八斗,也只能当个小官。但是,从唐代开始,科举制设立,通过考试选拔官员,门阀贵族的特权也就没有了。唐代前期,工人和商人曾被官场歧视,到了宋代,就都可以参加科举了,政府政权完全开放。北宋末年的宰相李邦彦,父亲是工人,明代万历年间的内阁大学士张四维,则出身于商人家庭。这种不论阶层的开放性一直延续到清代,今天也是如此。总体上来说,这使得阶层逐渐平等,中国社会成为了一个平铺的社会。因此,用封建等级来说中国社会,在钱穆看来,也是不合适的。

我们来总结一下。钱穆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并不全是专制的,从汉代开始,君权一直被相权或多或少地牵制,皇帝的意志也受到制度和法律制约。中国的传统政治也不是封建的,各朝代都走在限制过度富裕和废除特权的路上,科举制更使得社会阶层一天天地趋向平等了。

今日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