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孩子,千萬不要觸碰這四個底線!否則後悔一輩子!

1“媽媽,不要說了,我知道錯了。”

這樣的話語是不是很熟悉,這是大部分孩子在接受父母批評時的內心獨白——

崩潰、難捱......期盼著家長能儘快結束這場“口頭討伐”。

但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換位思考,體會一下孩子的心境?

之前在商場看到這樣一個場景,有個小男孩因為媽媽沒買自己想要的蛋糕,就撒潑摔手裡的東西。

家長呵斥了幾句,“剛吃過還要,你是豬麼?”“你把東西撿起來,不撿起來我就走了”......

後來可能是圍觀人多了起來,孩子羞怯了,亦或是孩子認識到自身的錯誤,他開始小聲地道歉:

“媽媽,我不要了,我們走吧。”“你別罵我了,我知道錯了。”

然而這時候母親還不依不饒,數落了孩子幾句,才轉身大步走開了。

最後,這個小男孩就一邊哭著,一邊慢慢追著大人的腳步,著急踉蹌的模樣,讓我頗有點不忍心。

其實,自從在有了娃之後,遇到孩子犯渾時刻,確實會生氣上火,但我們家都會格外注意尺度的把握,唯恐傷害到孩子。

這裡提醒各位家長,批評孩子時,一定要守住這四個底線!

切忌不分場合地批評

生活中,很多寶媽遇到孩子一些龜毛的事,就必須要當眾指正,並加以引導,而且是不分場合。

可這樣你認為正確的做法,有時卻給孩子的心靈帶來一些創傷。

因為孩子的自尊心是很高的,在眾人面前批評他,會傷害到他的自尊心。

朋友阿文曾說過,小時候她的性格一直很活潑,還特別鍾愛唱歌,模仿喜劇演員做些浮誇的表情。

直到在一次家庭聚會上,家長們讓孩子表演才藝,阿文也高興地想要展示自己的表演曲目。

為此,她做足了準備,希望可以博大家一笑。

然而這一切都被父親的一句“別唱了,唱的什麼”給打斷了,只因父親覺得她的表演有失體面。

當時突然沉靜下來的空氣,夥伴們異樣的眼神......讓阿文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內心惶恐。

雖說父母的行為大多是為了孩子好,但這種不分場合的指責,真的不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嗎?

《少年說》之前有一期的主題是:孩子的面子重要,還是大人的面子重要?

裡面有個小女孩控訴自己的母親:

“別人家的家長,就算脾氣再大,也會關起門來教育孩子。但是你呢,在外面脾氣說上來就上來,完全不顧及旁邊有沒有其他人。”

然而面對女兒的指控,這位母親依然理直氣壯地反駁:

“你不分場合地犯錯,媽媽能不糾正你嗎?即使在外面,難道孩子的面子比媽媽的還重要?”

這種將自己面子凌駕於孩子之上的行為,真的是為了孩子好?

最後損傷的只會是孩子的自尊。

孩子犯錯時可以批評,但要注意下場合,尤其是在外人面前,顧及自己面子的同時,也請給孩子留一點餘地!

不將批評上升為語言暴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很難區別批評與語言暴力的界限。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無意中將批評上升為一場語言暴力。

本來是“這個不能這麼做”,升級為“你是豬麼,說了八百遍還能做錯”;

或者“見長輩先打招呼,要有禮貌”,轉變為“養你有什麼用,淨給我丟人”......

殊不知這些以教育、批評為名的語言暴力,都會在孩子身上刻上一層很深的烙印。

就像電影《雷霆沙贊》中的反派希瓦納博士,他之所以從一個天真小男孩變成一個大反派,很大程度上都與父親的語言暴力有關。

他原本的活潑與善良,都消逝在父親與哥哥對他的語言暴力中,這才導致了他後面的心靈扭曲,做出一些泯滅人性的事。

都說人是語言化的生物,這也意味著語言暴力對人的傷害是巨大的,輕則有傷孩子的自尊,重則影響一生。

畢竟“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不對孩子採取冷處理

有一個朋友,批評孩子時特別喜歡搞失蹤把戲,將孩子晾在一邊,美其名曰讓孩子冷靜一下。

但這種冷處理的行為,真的有助於孩子認識錯誤麼?

其實不然!

記得之前網上有個視頻,引起了身邊一些寶媽的不適。

視頻中一個小女孩在超市撞到了人,沒有道歉,爸爸就走開讓女孩一個人反省,後面小女孩在原地哭了十多分鐘,也沒有迎來自己的家人。

批評孩子,千萬不要觸碰這四個底線!否則後悔一輩子!

最後,還是超市人員找到了她的家人。

雖說這位爸爸的出發點是想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但方法著實有點偏激,他明明可以先代孩子道歉,回家再好好教育一下。

又為何一定要採取這種極端的方式?

他不會知道,在扔下孩子的那一刻,女孩經歷了怎樣的崩潰,她的整個世界都會坍塌,會覺得爸爸不要自己了......

這種流放式的暴力教育,會在孩子的心靈上埋下一個傷害的種子,影響她未來的成長髮育。

其實,我們批評、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有個行為認知,以後能夠避免和改正。

但如果都像上文這個爸爸一樣,採用這種偏激的方式,只會把孩子推得更遠,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禁止翻舊賬的行為

除了冷處理會讓孩子崩潰外,孩子犯錯時,家長喜歡翻舊賬的行為,也一度成為孩子童年的噩夢。

你第一次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花瓶,媽媽會教育你“小心點,下次不要再犯了“。

然後你下次又不注意打壞了一個碗,你的媽媽在教育你的同時,可能還會說:

“就不能小心點麼,上次花瓶是你打碎了,學習桌也是你搞壞的,你是破壞大王麼?”

這種動不動就跟孩子翻舊賬的行徑,無異於一次次揭開孩子的傷疤,讓它一直成為卡在孩子喉嚨上的一根刺,每次犯錯時都心有慼慼。

一個朋友曾說過這樣一件事:

小時候貪玩拿了媽媽5元錢,想去買玩具,但不幸的是,出門時被媽媽給發現了。

媽媽對他教訓了一番後,他也承諾不再犯,本想著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

可後面一旦家裡有少東西的時候,媽媽總會第一時間將目光投向他,而且有時他犯了別的錯後,媽媽也會提起這件事。

他搞不懂,是不是犯過錯的人,就不值得被信任,也永遠都抬不起頭來~

這件事一直讓他在家人面前極度不自信,覺得自己是不被信任的。

都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在孩子犯錯後,身為家長,我們不要急於給孩子定性、打標籤,像抓住把柄一樣,一再舊事重提。

因為你對孩子的每一次翻舊賬,都是一次對孩子的負面暗示。

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繼而一再犯錯,與家長最初的期待背道而馳。

2

都說“小樹不修不成材”,家長對孩子的批評和指導,無疑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很有必要的。

但批評歸批評,該注意的底線千萬不能忽視,不然就會因小失大,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

養娃路漫漫,家長們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在小樹苗成長的階段,給到好的澆灌、恰當的修剪,讓他們將來長成參天大樹。

與大家共勉!

本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版權歸其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