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提示: 疫情過後可能會迎來全球產業鏈的去中國化

近期,新京報記者對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進行訪問。在採訪過程中,新京報向曹德旺提出了多個問題。

曹德旺提示: 疫情過後可能會迎來全球產業鏈的去中國化

問題一:疫情暴露了當前全球化產業鏈存在的風險,待疫情退去,是否會造成全球產業鏈的改變。

曹德旺說出了自己的觀點:疫情前,各國在全球化產業鏈中不斷獲取利益,但是疫情暴露出全球產業鏈的弊端,明顯降低了各國間的信任度與合作勇氣。各國在吸取此次教訓後,會使“去全球化”風險增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去全球化”對於世界各國來講都是一把利劍,不僅傷人而且傷己。換言之,此舉動,除傷害實施方的同時,也會傷害到全球化經濟。

問題二:很多人猜測,當全球產業鏈發生變化時,會導致中國脫鉤問題的發生嗎?曹德旺認為,在疫情放大全球化產業鏈弊端後,各國都會考慮到重新建立更完成、更安全的產業鏈。所以全球產業鏈會受到影響。結合中國來講,中國疫情後會出現明顯的全球產業鏈銳減問題,所以非常有必要警惕世界各國產業鏈出現去中國化現象的出現。

但是,在短期內形成成熟的產業鏈不太現實,所以全球產業鏈不會在短期內產生鉅變。即使是發達國家想在短期內構建起全新、高效的產業鏈也並非易事,更何況有很多國家不具備發達國家能力。

很多發達國家,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長期以來推行去工業政策,主推虛擬經濟的發展。導致該國家的工業化在該政策實施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產業斷代現象。此時想重新恢復工業生產,還要使其形成完成、獨立的產業體系不太現實。在恢復工業生產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嚴重的缺人問題,首先是缺投資人。

雖然日本、韓國還保留著部分工業生產,但是也不得不面對製造業後繼無人的尷尬,企業的新一代傳承人不願意從事製造業,更願意從事高科技和新興產業,例如互聯網行業等。其次,恢復工業生產過程中會面臨缺勞動力的問題,最後是缺管理人。除了缺人外,他們的工會制度是非常不利於工業生產展開的,這個根源性問題是難易解決的。

即便各國不自行建立產業鏈而考慮將產業鏈遷往其他國家,但是廠區整體建設同樣需要時間,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綜合多方面看待中國的社會經濟環境,當全球供應鏈真的出現與中國脫鉤現象時,這對雙方都是不利的,而且中國擁有多數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優勢——中國工人非常勤勞,可以認真做事。所以在全球產業鏈未找到有效辦法時,全球連不會也不能與中國脫鉤。

即便如此,中國也應正視疫情給我國造成的影響——人工成本升高、貿易摩擦級升,如不對其妥善處理,久而久之中國製造將失去國際競爭力,全球產業鏈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現象會越來越普遍。直接導致中國製造業競爭力下降,某種程度上導致國家競爭力的下降,這才是需要中國重點考慮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