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提示: 疫情过后可能会迎来全球产业链的去中国化

近期,新京报记者对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进行访问。在采访过程中,新京报向曹德旺提出了多个问题。

曹德旺提示: 疫情过后可能会迎来全球产业链的去中国化

问题一:疫情暴露了当前全球化产业链存在的风险,待疫情退去,是否会造成全球产业链的改变。

曹德旺说出了自己的观点:疫情前,各国在全球化产业链中不断获取利益,但是疫情暴露出全球产业链的弊端,明显降低了各国间的信任度与合作勇气。各国在吸取此次教训后,会使“去全球化”风险增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去全球化”对于世界各国来讲都是一把利剑,不仅伤人而且伤己。换言之,此举动,除伤害实施方的同时,也会伤害到全球化经济。

问题二:很多人猜测,当全球产业链发生变化时,会导致中国脱钩问题的发生吗?曹德旺认为,在疫情放大全球化产业链弊端后,各国都会考虑到重新建立更完成、更安全的产业链。所以全球产业链会受到影响。结合中国来讲,中国疫情后会出现明显的全球产业链锐减问题,所以非常有必要警惕世界各国产业链出现去中国化现象的出现。

但是,在短期内形成成熟的产业链不太现实,所以全球产业链不会在短期内产生巨变。即使是发达国家想在短期内构建起全新、高效的产业链也并非易事,更何况有很多国家不具备发达国家能力。

很多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长期以来推行去工业政策,主推虚拟经济的发展。导致该国家的工业化在该政策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产业断代现象。此时想重新恢复工业生产,还要使其形成完成、独立的产业体系不太现实。在恢复工业生产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严重的缺人问题,首先是缺投资人。

虽然日本、韩国还保留着部分工业生产,但是也不得不面对制造业后继无人的尴尬,企业的新一代传承人不愿意从事制造业,更愿意从事高科技和新兴产业,例如互联网行业等。其次,恢复工业生产过程中会面临缺劳动力的问题,最后是缺管理人。除了缺人外,他们的工会制度是非常不利于工业生产展开的,这个根源性问题是难易解决的。

即便各国不自行建立产业链而考虑将产业链迁往其他国家,但是厂区整体建设同样需要时间,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综合多方面看待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当全球供应链真的出现与中国脱钩现象时,这对双方都是不利的,而且中国拥有多数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优势——中国工人非常勤劳,可以认真做事。所以在全球产业链未找到有效办法时,全球连不会也不能与中国脱钩。

即便如此,中国也应正视疫情给我国造成的影响——人工成本升高、贸易摩擦级升,如不对其妥善处理,久而久之中国制造将失去国际竞争力,全球产业链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直接导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下降,某种程度上导致国家竞争力的下降,这才是需要中国重点考虑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