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确诊突破百万,更可怕的是:8年前就被一位女作家“预言”了

全球确诊突破百万,更可怕的是:8年前就被一位女作家“预言”了

截止北京时间4月6日,全球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例已经突破120万例。比全球疫情蔓延更可怕的是,“突发瘟疫、城市封锁、民众出逃、抢购成风……"今天所发生的一切,8年前就被一位女作家“神预言”了!

“20NN年3月。一种来历不明的病原体强烈袭击燕市,初步命名为花冠病毒。主要症状是发烧、咳嗽、血痰、腹泻,全身各系统崩溃。罹患人数达数千,死亡病例累计已数百。”

“医院里报病危的重症感染者俯拾皆是,死亡势不可当。给普通民众心理造成极大冲击,恐慌悲观情绪蔓延。”

“街上空无一人,商铺大门紧闭,食坊没有一点热乎气,既没有食客,也没有厨师。只有盛开的花朵和甜美的香气依然开放与游荡,生机盎然地装点着冷寂的城市。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所有人都选择龟缩在家里,此刻封闭自己是最大的安全。”

······

恐怕,连毕淑敏自己也没有料想到,在她创作出这本《花冠病毒》八年后,小说里的情节会在现实里上演,甚至更为触目惊心。如作者毕淑敏所说;“我相信人类和病毒必有一战,必将多次交锋……我们能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神预言的背后:我希望永远是预见,而不是重现!

接受采访时,电话那头的毕淑敏虽镇定而谈,仍掩不住忧虑,“我觉得距我写这本书的背景,已经过去了17年,但……她说的背景,是2003年的非典。期间,毕淑敏因为当过医生当过兵,被中国作协选中参加特别采访组,开赴非典第一线。

她忍痛离开患癌症的母亲,昼夜走访抗击非典的一线医生护士,包括外交部、国家气象局以及从非典中恢复过来的病人,结合自己的经历,酝酿沉淀了8年,于2012年写出《花冠病毒》。写这部小说,就是害怕瘟疫再次来袭。

毕淑敏说,“这两天有朋友不断问我为何在8年前就有此预见?事实上,我希望它永远只是预见,而非重现。”她坚信这次瘟疫一定会过去,我们一定能胜利。不过,要痛定思痛,要亡羊补牢。因为我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惨重了。”

中国首部心理能量小说:和药物同等重要的是心药

《花冠病毒》被定位为中国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毕淑敏在自序中写道:在身体和心灵遭遇突变,就像本书中出现的那种极端困厄情况,最终能依靠的必是你的心理能量。

全球确诊突破百万,更可怕的是:8年前就被一位女作家“预言”了

结合自己在非典采风期间的经历,毕淑敏对记者说,“医生护士会告诉我,哪床的病人死亡可能性会比较高。”她起初以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医学角度,比如谁病得更重、年龄更大或者有基础病的。但医护人员对她说,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还在于病人自身的心理状态。“有些人刚入院时病情并不很重,但发展趋势却越来越糟糕,医护人员说,他们总结出这类病人的特点是普遍比较悲观,平常人际关系薄弱,危难时刻没有知心亲朋好友的安慰与挂牵,心情黯淡。”

毕淑敏表示,这在心理学上讲,是缺乏有效的“支持系统”。这样的人多半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无人关切,自卑而无存在的价值感,常有更多的负面自我暗示。他们的免疫系统无法高效能地运转,很多人最终导致不治,令人扼腕叹息。一场疫情,侵害的不仅是人的身体,更有心灵上的伤痛。而《花冠病毒》的创作也不只单单是一个关于病毒的故事,它更多的是探索当代社会人们在灾难面前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表现人性在面临危难时刻而迸发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借由小说这种震撼心灵的诉说,从而引起人们的警醒,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

正如有人说,面对灾难“不哭,也不笑,而是去理解”。在灾难中思索人性与文明,每一次灾难都是一场噩梦,关键是梦醒时分的沉淀与洞察。“在没有特效药的当前,一定要保持坚定信心和良好情绪,多进行正面积极的思维,让自己的心理能量温暖饱满,它是和药物治疗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要有永不放弃的信念。”

用死亡开出幸福药方的内科医生最难战胜的不是遭遇,而是我们的心智

这样一个以作品深入人心的作家毕淑敏,其实最开始是一名内科主治医生。死亡与幸福这两大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的作品之中,这与她年轻时的经历有关。1969年,不到17岁的毕淑敏与四名伙伴翻越六千米的界山达坂,进入西藏阿里成为一名医疗兵,她描述“那里的荒凉之感就好像是月球或者火星的表面”。在1971年的一次野营拉练中,寒风刺骨,毕淑敏背着六十多斤的行李包,在零下四十度的条件下跟随着队伍翻越无人区。

早晨三点吹响的起床号让人心惊,面对120华里的无人区,毕淑敏记住了教官的那句“不得停留”。风雪中跋涉十二个小时,毕淑敏感到自己的背包带已经嵌入血肉中,喉咙发咸发苦,几乎要吐出血来。一瞬间沮丧和悲伤涌上心头,她觉得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什么要受这样的苦,自杀的念头油然而生。终于她在前进的途中找到了一个适合自杀的地方,头顶是悬崖峭壁,身下是万丈深渊,如此可以一劳永逸,再也不用吃这份苦了。

可是万念俱灰之际她看到了战友离自己很近的战友,担心把战友拖下悬崖,于是暂时放弃自杀。再接着走下去路途开始变得十分平坦,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自杀地点。毕淑敏就这样跟随队伍最终翻阅无人区,抵达终点。多年后她回忆时讲到:“年轻是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会留下很多遗憾,最大的遗憾却是断然结束自己的生命。原来最不可战胜的不是遭遇,而是我们内心不够坚强。”与死亡近距离交锋过,会让一个人变得不一样。那些顾虑、忧惧,别人眼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樊笼,统统不再重要。

见证死亡,却心向美好

春天已经来了,病毒远去的日子还会远吗?毕淑敏说,病毒远远比人类更为古老。如果一定非要说谁是地球主人,病毒一定比我们更有资格。病毒肆虐,它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异?为何从原来的状态奔逸而出,疯狂地侵袭损害人类?我们如何与大自然的各种生物和平共处在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出于对生命的好奇和让生命不留遗憾,她毕淑敏跨越地球155个纬度,开始环游世界。从北极到非洲、从非洲到南极,在这个过程中她遇见了最真挚的友情,明确自己内心的方向,也真正实现让生命不留遗憾。花甲之年,毕淑敏怀着好奇与向往穿越赤道和撒哈拉大沙漠,抵达好望角,游历了大半个非洲。65岁时她登上北极点,致敬大自然。

见证死亡,却心向美好。如毕淑敏说,“灾难之下考验了每个人的内心,病毒并不可怕,终会有战胜它的一天,可怕的是人们的内心在灾难面前也感染了这种“花冠病毒,当我们面对灾难,在身体和心灵遭遇突变,最终能依靠的必是我们的心灵能量。”

春天已经来了,病毒远去的日子还会远吗?沼泽处,愿你的心智成为纤夫。精神明朗坚定,情绪安稳平和,助家国度过危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