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朋友圈轉發的輕鬆籌,正損害中國人的生存能力

如果說有什麼內容在我們的朋友圈增長最快,各類眾籌(比如輕鬆籌、水滴籌等)肯定是其中之一,不少朋友已經疲於應付身邊爆發式增長的各類眾籌——心裡是想幫的,但經濟能力卻有限。漸漸地,有一種聲音出現了:在沒出事的時候就應該未雨綢繆買保險,不要等到出事了再來向別人要錢。

你在朋友圈轉發的輕鬆籌,正損害中國人的生存能力

其實,無論是眾籌還是保險,它們都有一個使命:解決普通家庭無法負擔的鉅額治療費用。今天,我想跟大家談談,在這個使命下,這兩者的一些區別,以及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怎麼去看待和使用它們。

閱讀本文,你將會了解:

  • 眾籌和保險的性質區別
  • 眾籌和保險在解決什麼問題
  • 我們應該怎麼更好的利用二者


【當有兩個餓肚子的乞丐向你尋求施捨,他們當中有一個是騙子,而你手裡只有一個包子。如果想幫到真正的乞丐,應該把包子扔在地上踩一腳,然後問他們誰要。】

你在朋友圈轉發的輕鬆籌,正損害中國人的生存能力

死亡是每個人的必修課,無論以什麼樣的方式,最終我們都會離開這個世界。但在我們面對死神時,總會想盡辦法與之抗爭,醫療系統,就是人類抗爭的產物。

從宏觀上來說,醫療系統的使命是用盡可能少的社會資源,提高人均壽命;從微觀上來說,生命的價值可以用物質去衡量嗎?我們應該為挽留一個生命,用上多少的物質資源呢?

我們常看到某個富人治病花了幾百萬甚至幾千萬,不是因為他是冤大頭,而是他所享受到的,是人類頂尖的醫療資源。比起治和不治,我們更多的時候面臨的問題是:怎麼治?事實是,花不同的錢,用不同的醫療資源,對生存率的影響非常大。

不少人在親人重病時,願意傾盡家庭所有,甚至不惜債臺高築,去爭取親人生存的可能性。但以目前大多數家庭的財富狀況,一旦面臨鉅額治療費用,很快就會到極限,很難再做些什麼挽留親人的生命。

而當保險或者眾籌介入的時候,有了外部的力量,相當於突破了限制,有更多的可能性

。兩者的區別也隨之而來。

你在朋友圈轉發的輕鬆籌,正損害中國人的生存能力


1、使用門檻

從使用難度上來說,如果需要使用眾籌,我們只要描述自己的困境,並提交文件證明,然後通過眾籌平臺將其公佈出來,發動親友們轉發,等待捐款。操作過程非常簡單。但如果要買保險就不一樣了,面對繁多的產品和複雜的條款,大多數人都會暈頭轉向。

眾籌是在風險發生後,根據損失來籌款;而保險則是在問題出現之前,自己來設計如何預防,這兩者的使用難度自然有很大差別。

使用難度又決定了分佈程度的差異,從分佈上說,眾籌只需要一個指引流程頁面。在網絡都已經普及到農村的當下,絕大部分人都有渠道接觸到眾籌,並在有需要時可使用面向個人的眾籌平臺。

但保險卻不是,它需要大量的人力做觀念的普及,以及回答客戶的各種問題,提供服務的成本遠高於眾籌。而且目前大多數保險服務都集中在城市,沒覆蓋到農村。很多貧困家庭其實沒辦法像正在讀這篇文章的各位一樣,有方法、有渠道去獲取保險的知識。

另一方面,站在求助者的角度,無論是接觸的流程,還是最後賠的流程,保險都有成型的法規和操作流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保險公司占主導地位,我們更多地是配合保險公司完成流程。而眾籌的整個流程則更為簡單,就是發起和查收捐款,整個過程求助者可把控。

這種透明度的差異,造成了保險的信任危機,很多人總是對保險是不是會真理賠,靠不靠譜等一系列問題抱有疑問,從而阻礙了他們選擇保險。

所以,很多求助並不是一句簡單的“為什麼不買保險”就可以概括的,保險是有門檻的,對於真正貧困的人來說,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條件去選擇保險。眾籌是他們可以使用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你在朋友圈轉發的輕鬆籌,正損害中國人的生存能力



2、使用損耗

眾籌不需要花錢,但是保險要自己花錢買。這樣,眾籌成了一個“不用白不用”的東西。如果看病的錢可以讓愛心人士出,為什麼要自己出呢?甚至,如果眾籌就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為什麼要花錢買保險呢?

對於保險來說,捐助者和受助者是同一人,所以它希望參加的人越多越好;但眾籌不一樣,它希望捐助者越多,受助者越少越好。但根據人趨利避害的天性,所以大家都傾向於當受助者。

我們先不談“詐捐”,就正常的募捐而言,誰來規定,困難到什麼程度才有資格受到捐助呢?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趨勢:受助者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捐助者。

不談社會環境,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它能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當捐助者少而求助者多的時候,怎麼樣讓善款到自己身上呢?

舉個例子,之前的羅一笑事件,其父羅爾寫了一篇《羅一笑,你給我站住》刷爆朋友圈,籌了大約270萬。而最近的王鳳雅事件,作為家庭年收入2萬的典型貧困家庭,最後僅籌到3萬餘元。

因為人人都能用眾籌,到最後它的門檻反而變高了,最容易獲得捐款的人,不是最困難的人,而是更熟知傳播和煽動情緒的人。而當我們需要眾籌幫助的時候,又該如何確保有足夠的人能夠來幫助自己呢?

有一位醫生說:真的想發善心,隨便去一個三甲醫院,幾乎每天都有交不起治療費回家等死的人,何必通過互聯網眾籌呢?


你在朋友圈轉發的輕鬆籌,正損害中國人的生存能力


3、評判標準在誰手上


(一)

現在的房價大家都知道。對於一線城市有房的家庭來說,真要賣了房子,幾乎沒啥過不去的坎。但是很多家庭就那一套房,賣了估計這輩子也買不起下一套了。

除了房子之外,還有很多比如自己的養老金,存下來的“老婆本”、“棺材本”等等,還可以問親朋好友借錢……如果透支以後的生活,其實很多手段還能用。

在面對鉅額的醫療費用的時候,有些家庭考慮到以後還要過日子,沒有透支未來,甚至沒有用上所有的財產,這本應是自己的家事。但如果慈善介入了,性質就不一樣了。

羅一笑事件中,人們為什麼指責羅爾詐捐,就是因為發現羅爾在深圳和東莞還有三套房,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二)

現在,一些病人和其家屬在知道沒有治癒希望之後,不願意再渾身插滿管子忍受痛苦,轉而要求醫生進行保守治療,儘量讓最後的時間過得更舒適一些。之所以會做出這種選擇,有時候是因為忍受的痛苦已經超過了對死亡的恐懼,不願意再受罪。也有時候是因為不願意再拖累家人。

但按照現在的社會輿論環境,如果手裡還有錢,就放棄對親屬的治療(尤其是父母),那就是一種非常沒良心的行為。尤其是當公共輿論介入之後,經過一些媒體的添油加醋甚至歪曲,自己很容易就成為一個教科書式的惡人,帶著牛鬼蛇神的帽子,被群眾批鬥。

王鳳雅事件中,楊美芹為什麼被指責,有一個原因是她並沒有把所有善款用於給王鳳雅的治療,而是在知道癌細胞轉移之後,選擇了把錢拿去給小鳳雅買奶粉和玩具。


(三)

“醫療不存在性價比一說,只要自己負擔得起,都應該用最好的”,這個觀點很有市場,越有錢的人越認同這個觀點。在實際的治療中,並不會簡單地分為低檔、中檔和高檔,許多疾病的療法都多種多樣,越捨得花錢,療效就會越好。

既然在治療,當然希望好用治癒率最高的方法,這是人之常情。如果我們花的是自己的錢,選什麼是我們自己說了算。但如果尋求慈善幫助的話,事情性質又不一樣了。

一位在德國患了白血病的留學生,其實在德國有醫保,可以100%報銷。但是其父母為了讓他去治療條件更好的美國,發起了眾籌。這個項目最後被輕鬆籌認定為詐捐,凍結了項目。


困難到什麼程度才有資格尋求幫助?是否應該傾盡所有去治療?能否尋求更好更貴的醫療資源?其實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的答案,每個人取捨都不同。我也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去選擇的權利,不要進行道德綁架。

對於保險來說,賠償都是有標準的,按照合同來辦。保險公司沒有資格,也不會去評判受助者怎麼去用這筆錢。

但是,對於眾籌來說,受助者花的不是自己的錢,所以評判的權利並不在自己手上,這錢怎麼花,應該是由捐助者決定的。也正是捐助者們渴求的正義,讓很多有爭議的捐款事件,到最後都演變成了全民網絡暴力。


你在朋友圈轉發的輕鬆籌,正損害中國人的生存能力


全文小結

無論是眾籌還是保險,都是為了解決家庭無法獨自負擔的重大風險。它們看似是競爭關係,但實質面向的人群,和使用的場景都不一樣。有能力自行配置保險的家庭,最好都不要靠眾籌去解決巨大風險:

  1. 從社會責任的角度來說,眾籌的資源有限,相對於需要幫助的龐大人群來說,只是杯水車薪。我們既然還能選擇保險,就不要去跟那些沒有選擇的困難家庭搶奪眾籌這個有限的消耗品。
  2. 從感情上來說,用眾籌其實挺“沒尊嚴”的,錢用在什麼地方,並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捐助的人說了算。不夠慘,就不容易籌到捐款,而一旦捐助者發現其實並沒有那麼慘,那有可能下一個新聞頭條就是自己。
  3. 從物質上來說,目前互聯網眾籌跟之前的紅十字會一樣,在加速消耗這個社會的愛心。
    如果眾籌最後做得好了,真正讓最需要的人得到幫助,這固然是很好的。如果眾籌還是繼續像現在這樣,消耗完了這個社會的愛心,屆時誰又來保證自己能得到足夠多的救助呢?


你在朋友圈轉發的輕鬆籌,正損害中國人的生存能力

你問我答:

Q:個人發起眾籌難嗎?審核是否嚴格?

A:目前有很多面向個人的眾籌平臺,個人憑藉有效證件可以在該平臺發起眾籌。

南方都市報的記者曾經做過測試,購買了虛假的住院證明、出院小結等資料,並用自己的身份證在三家對個人開放的眾籌平臺成功發起了籌款,最後成功提現,事後也並未有工作人員要求記者提供款項去向。

所以使用門檻是比較低的,審核也不算很嚴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