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認知的天花板

昨天晚上帶著兒子騎行的過程中,兒子熟練又冒險的背影讓我有點心驚肉跳,比如一些斜坡,我擔心他會不會滑下去,遇到一些停放的車輛,我擔心他會不會撞到上面。結果是一路有驚無險,兒子一路刺激前行,到了地點後,下車問我“媽媽,我現在車技怎麼樣?”

很明顯,他的車技又有了很大的進步,最起碼膽子變大了很多。

路上兒子說:“媽媽,學習和騎車一樣,是一個先苦後甜的過程。如果當初你不逼我騎自行車,我現在就不會騎,也不會感受到騎自行車還可以這麼好玩。我現在會騎了,就越來越想騎。學習也是這樣,學會了的話,就越學越想學。”

我驚訝孩子會有這樣的對比和感悟。再仔細想,這是之前我跟兒子講過的。

兒子7歲的時候,是不想學騎自行車的,原因是因為他覺得太難。所以,教他學騎自行車的過程有點漫長。因為兒子不是那種滿大街跑的活潑小孩子, 我們不帶他出去騎,他就自覺不學。

就這樣斷斷續續學了一年多的樣子,還是不會騎,但我心裡有一個執念,我們那個年代每個小孩都要學騎自行車,父母沒空,都是自己各種摔撞後學會的。作為一個自行車王國的一員,不會騎自行車,說不過去。

父母是孩子認知的天花板

帶著這份執念,無論他多反抗,有機會我還是會帶著他去學習。明知道他不喜歡,我還是堅持買自行車給他。

他終於學會是在一個週末的傍晚,當時的小黃車還很普及。那天我帶著他去逛公園,逛完走出門,我看到門口的路上行人不多,便心生掃碼一輛小黃車讓他騎的想法。和兒子商量時,自然遭受到他的反抗,但我執意堅持,過程中沒記錯的話,我還放了狠話,今天學不會,我倆就在這公園不回家了。

就這樣,我陪著兒子反覆練習,再加上前期斷斷續續兒子也練了多次,有了一些基礎,所以他在那個晚上終於搖搖晃晃上路可以不用我扶就上路了。

從此, 兒子開了掛。自己找機會騎,我和他一起出門的時候一起騎。從上路就緊張,遇車就自己跳下來,到慢慢越來越自如。終於他感受到了騎車之美。還有一次,他和同學一起玩,因為有個同學不會騎自行車,只能跟著他們在他們後面追著跑。這讓他內心生出兩種感情:一種是優越感,超越同學的優越感;另一種是慶幸,慶幸我當初對他的逼。

後來,在他的學習過程中,遇到他“知難就退”的時候,我就跟他講學習就是這樣,開始的時候覺得很難,但是一旦學會了,就會越來越輕鬆,你也會感受到那種成就感。另外,現在努力,以後你會有更多的選擇,你實現夢想的路就會少走很多彎路。

我也會把我失敗的教訓講給他聽,讓他能在我的失敗中明白一些道理。我的失敗不可怕,也不丟人。重要的是我要在我的失敗中總結出經驗,在兒子的身上去規避。

父母是孩子認知的天花板

父母是孩子認知的天花板,但是父母有責任去抬高這個天花板的高度,同時父母也有義務捅破這個天花板,讓孩子知道,父母不一定都是對的,父母的經歷失敗的可以在自己這裡用另外的方式去更好地經歷,而不一定是和父母一樣的輪迴。

其實,也就是世代傳承加迭代的過程。作為父母,把自己的優勢傳承給孩子, 同時將自己未做到或失敗的地方自己總結並反思,再學習新知,傳授給自己,也許是觀念,也許是方法,都可以讓孩子做到和父母不一樣的地方,更優化和進步。同時,從長度上看,能做到一代比一代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