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割韭菜”,割到學生身上,苦了學生的父母

文丨椿萱



最近肖戰出了一張新專輯,火了。

不是因為專輯質量,而是:

“瘋狂氪金”

“呼籲學生多買”

“保底105張,買一兩張不配當粉絲”

明星“割韭菜”,割到學生身上,苦了學生的父母

明星“割韭菜”,割到學生身上,苦了學生的父母

明星“割韭菜”,割到學生身上,苦了學生的父母

明星“割韭菜”,割到學生身上,苦了學生的父母

刷量、呼籲刷量這種事情,就像是一個作弊上癮的學生,以作弊為榮,以作弊水平排資論輩。

哪怕試卷發下來是0分也要強行塗改成100分。

逢人便說自己是學霸,別人不信就把試卷甩過去說:“你看,100分!”

拿過試卷定睛一看。

呵!

藍色的100分寫在大大的修正液上。

在追求流量忽視質量的境況下,明星和娛樂圈的事,一般都很魔幻,如果是成年人就算買1500張專輯,搬個小板凳吃瓜就好了。

一來成年人自有分辨能力,二來都成年人有能力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但如果是用“保底105張,買一兩張不配當粉絲”來割學生、未成年人粉絲群體的韭菜,那就不得不掰扯掰扯了。

明星“割韭菜”,割到學生身上,苦了學生的父母

1、明星如何“割韭菜”

瞭解明星如何割韭菜之前,我們先了解什麼叫做“飯圈”。

飯圈起源於韓國,是以明星偶像為核心以粉絲為成員組成的圈子,也可以稱為粉絲圈。不僅能“撈錢”,還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飯圈有組織有頭目,不允許自己偶像有一點質疑聲音,有質疑就發起圍攻。飯圈文化依附於明星偶像而生,明星偶像能從飯圈獲利。

飯圈和單純追星最大的不同是追星純粹是個人行為,飯圈有組織性、有利益關係。

能產生利益的組織必然會有一套運作模式,飯圈內部有嚴格的等級和分工。

粉絲在飯圈中頭目的組織下,為明星有組織的進行提升影響力、沖銷量等行為。

飯圈頭目像是公司領導,普通粉絲像是員工,完成指定任務像上班打卡一樣,不僅有要求甚至還有考核。區別是,為公司工作的員工有工資,為飯圈工作的粉絲需要倒貼錢。

如果一位明星偶像,既沒有好的作品又需要維繫影響力怎麼辦?所謂有能力靠作品,沒能力靠飯圈,和飯圈合作成了不二選擇。

明星“割韭菜”,割到學生身上,苦了學生的父母

“割韭菜”這個詞源於股市。

莊家佈局放利好消息,散戶跟風莊家推高,等到散戶被套牢之後,莊家離場股價大跌,然後莊家重新佈局開始下一輪“割韭菜”。

雖然套路簡單,但往往屢試不爽。

明星如何割韭菜?

莊家“割韭菜”的基本盤是股民,明星“割韭菜”的基本盤是粘性更高的飯圈粉絲。莊家割的是散戶對利好消息、短期利益的跟風,明星割的是飯圈粉絲對明星的愛和追逐。

例如,某明星上了某雜誌封面,然後各個飯圈群裡開始呼籲大家一起成捆成捆的買。

在這個過程中飯圈“帶頭人”往往會進行價值觀的輸出:

“不買不配當愛豆的粉絲。”

“買的少是沒責任感”

買的多的看不起買的少的,買的少的看不起沒買的。

在這個過程中,雜誌賺了錢,飯圈“帶頭人”賺了錢,明星偶像也順理成章的割了一波粉絲。

明星“割韭菜”,割到學生身上,苦了學生的父母

2、追星低齡化,韭菜割到了學生身上,苦了學生的父母

有人說現在追星群體越來越低齡化了,實際上追星群體的年齡層從來都不高。青少年向成年人過度這一年齡層,一直都是追星的主力軍。

第三代心理學開創者,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認為:青春期的孩子對偶像的崇拜是一種嚮往獨立的意識表現,是他們渴望被社會認同和欣賞的心理狀態,他們的內心迫切需要一個偶像,來作為他們學習和追逐的榜樣,所以追星這一行為便成了他們情感的歸宿。

追星並不可怕,如果能得到正向的引導,喜歡的明星偶像是積極的,追星也能有積極的一面。但現實是,在追星的過程中,孩子接受到的影響和引導並不積極。

明星“割韭菜”,割到學生身上,苦了學生的父母

前文解釋了“飯圈”,這裡我們再瞭解一下飯圈與資本。

誰最希望粉圈能夠壯大?是飯圈中的粉絲群體?還是飯圈的核心明星偶像?又或者是飯圈背後的資本?

飯圈的凝聚核心是明星偶像,那麼飯圈運行的核心是什麼?飯圈想要套牢粉絲該怎麼做?

既不能開工資又想要粉絲心甘情願的幹活,辦法只有一個——輸出價值觀。

讓粉絲對偶像有了控制慾,有了責任感。

於是飯圈頭目在粉絲中,營造“非我即敵”的群體氛圍,向粉絲輸出為明星偶像買單是粉絲責任的價值觀。

打榜、投票、控評完美的和飯圈結合到了一起,成為了飯圈文化的一部分。

明星“割韭菜”,割到學生身上,苦了學生的父母

低齡化的未成年追星者,看上去成熟,實際上心裡還是很幼稚。

對事物有一定的瞭解,但又不是瞭解的那麼透徹。渴望實現自我價值、承擔責任,但又往往認識不到其本質意義。

精神生活匱乏,極度旺盛的剩餘精力無處發洩。

在資本和飯圈“帶頭人”眼裡低齡化的未成年追星群體幾乎等同於好騙、好哄、好控制。

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飯圈不愛你的孩子,資本更不愛你的孩子。

只要不犯法,只要能完成飯圈運作和資本的目的,他們不介意會不會對孩子的未來造成影響。

在這個年齡段,孩子不僅正在認識世界、構建自己的三觀,還面臨人生最重要的學習期。

在追星過程中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小事。在飯圈不正確的引導下錯誤的認識世界、影響三觀,狂熱追星,把精力用在完成飯圈任務上,影響成績才是大事。

“我費勁心力培養的孩子,卻輕易的就被別人影響了。”韭菜割到了學生身上,苦了學生的父母。

更讓人頭疼的是,追星低齡化仍然在繼續,小學生追星也早就不是一件新鮮事了。

明星“割韭菜”,割到學生身上,苦了學生的父母

3、家長如何正確應對孩子追星。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追星,但實際只是家長沒發現孩子在追星而已。

我之前認識一位學生家長,孩子上初中,從小學六年級就開始追一個偶像團體,但家長一直都不知道,等到孩子的生活費越來越不夠花,成績越來越被影響才發現。

如果孩子沒有被追星影響到,可能家長這輩子都不會發現。

為了不讓孩子追星,家長軟硬兼施幾乎失去了理智,親子雙方不斷爭吵,但收效甚微。

那麼如何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追星呢?

一、給孩子“我允許你追星的信號”

與其讓孩子藏著掖著追星,不如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讓孩子在家長的目光下追星。甚至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追星。

父母沒必要把追星這件事看的太負面,娛樂圈裡也有很多優質的明星偶像,在他們的身上有值得孩子學習的地方。

孩子有一個能正確引導自己的“好偶像”也有利於未來的發展。

孩子追星的過程家長看在眼裡,再出現問題的時候能及時解決。

明星“割韭菜”,割到學生身上,苦了學生的父母

二、追星不可怕,選對明星很重要

飯圈能夠影響到孩子,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孩子對追星這件事沒有正確的認識。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喜歡一個明星不應該是他的長相,更不應該是因為別人喜歡那麼自己也要喜歡。

而應該是他的作品。例如他的演技和唱功。

在孩子不避開家長追星的前提下,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選擇更有正能量的明星作為孩子的偶像。

三、向孩子傳輸正確的“追星價值觀”

像“不買偶像的專輯就不配當粉絲”“買的少就是沒責任感”這種觀點,其實是不攻自破的。

家長要向孩子傳輸正確的“追星價值觀”:粉絲是明星的“金主”,不要把追星這件事搞得如此卑微。

只聽說過離不開粉絲的明星偶像,沒聽說過靠明星偶像而活的粉絲。明星偶像離開粉絲就不是偶像了,但粉絲離開偶像依然還是自己。

喜歡一個明星偶像,也不應該以“氪金”多寡來界定,你的“粉籍”不需要任何人證明。

明星“割韭菜”,割到學生身上,苦了學生的父母



ps:

進門前,徐二掐滅了手裡的煙,看了看停在門外的各式自行車又看了看自己的腳趾頭,嘆了口氣。

屋裡人很多,三五圍坐,各說各話,聊的都是偶像的事。

倘若是是別人進來,屋裡頭的人興許連頭都懶得抬頭,但徐二不一樣。徐二在屋子裡是出了名的。

“徐二!今晚又是走了五里地趕來的?”有好事者打趣。

“嗨,追偶像的事,怎麼能叫走呢?是愛……是愛……”

聽了徐二的話,屋裡人鬨堂大笑,好像是聽了什麼了不得的笑話。

“上次的105張專輯,你買齊了嗎?”好事者又接著問。

徐二不接話,低著頭左看右看前搖後晃的湊到了一個短衫小夥身邊說:“小兄弟,你知道偶像的偶有幾種寫法嗎?”

短衫小夥冷冷的“哼”了一聲,昂頭就走。

徐二總是不按量買偶像專輯的事,在圈子裡早就人盡皆知了。

專輯都不能按量買,還叫什麼追偶像?

短衫小夥雖然人窮但志不短,每每愛豆出新專輯都能按量買,就像上次哪怕賣了唯一一件露絮棉外套,也買了105張專輯,被人叫了聲“好”。

在他心裡,他比徐二的身份高著呢。

明星“割韭菜”,割到學生身上,苦了學生的父母

徐二見沒人願意和自己搭話,便掏出3個錢整整齊齊的排在桌子。

見收錢的不說話,徐二吸了吸鼻子又拿出3個錢說:

“……先買兩張”

“下次,下次多買,下次多買……”

說完,徐二拖撒著露腳趾的鞋開門走了出去,心想著要是下次愛豆再出專輯,自己一定也漲漲志氣,不僅要賣外套還要賣鞋,咱也揚眉吐氣讓別人叫一回“好”。

徐二走後,鬨堂大笑。

--END--

這裡有觀點,有態度,歡迎點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