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记忆(2)——那些小时候过的年你还记得吗?

四. 贴春联

年味的记忆(2)——那些小时候过的年你还记得吗?

爸爸有年突发奇想,想自己买白纸自己染色做春联。不知配方不对还是纸的问题,染出来竟是桃红色,后面也就放弃了。

一般过年爸爸都会买几张大大的红纸裁成对联。然后请我们小学的一位老师来写。

有时爸爸也会自己写上几笔,有一年是当时还上小学的姐姐写的。姐姐也没练过毛笔,字体并不惊艳,但是已经够她骄傲整个年了。我们爸妈也很自豪,来人都说对联是闺女写的。

大年三十上午贴对联,妈妈准好面糊做浆糊。我们开始在每道门上贴对联。

按照习俗,爸爸也准备了一些春字,福字,裁成一片一片的。我们把这些字贴在床脚,饭厨脚,衣柜脚,桌子椅子脚…

这时玉皇大帝要请出来了,就把他安置在堂屋外墙上,上面贴上大大的倒“福”,下面是保留了一年的香台。

五. 除夕年夜饭

年味的记忆(2)——那些小时候过的年你还记得吗?

在我们贴对联的时候,妈妈就在准备年夜饭的饺子了,我们也叫扁食。

饺子馅里的菜依然多是白菜,有时是萝卜,有一年藕田里收了莲藕,也用过莲藕。肉多用羊肉。

妈妈常说一碗饺子相当于3道菜。按照传统我们村里家家户户的年夜饭也只有水饺。因一年到头也吃不了几次水饺,大家见了饺子也是喜的很。

三十吃过午饭,大家就开始严阵以待,竖起耳朵听听谁家先放鞭炮。习俗是饺子入锅的时候放鞭炮,鞭炮一响也表明这家的年夜饭已经下锅了。

常说“吃的早,过得好”。这方面家家也像比赛似的。在我们都小时,人多做事的人少,水饺自然包的慢,听到别人家开始放鞭炮,都急得哇哇叫。人大了都能上手的时候,包完了也不见鞭炮响。出去兜几圈再来开火煮水饺。

鞭炮陆陆续续响了起来,邻村的隐隐约约也能听到。远远听着就像水饺一个个的扑通扑通下锅的声音。

鞭炮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就像沸腾了似的。人也开始欢欣鼓舞,我们就在院子里穿来穿去,欢快的叫“过年喽,过年喽”。

水饺煮好,不能马上吃,要盛起来先端给玉皇大帝,财神爷以及灶神爷。然后再拿个水饺,一点点的,揪了扔在地上,嘴里还要念“天爷爷,地爷爷,王母娘娘,老爷爷,老奶奶言语不到的都来尝尝我们的水饺”。

接下来要先准备几碗,送去大伯,二伯,以及附近的一位奶奶家。大家也只是收一两个品尝一下,有时再装几个他们的水饺到碗里。

这时除了鞭炮声,就是送水饺的人来来往往。鞭炮声盖过了人声,见面都带着呵呵的笑,说什么也听不清楚。

六. 大拜年

年味的记忆(2)——那些小时候过的年你还记得吗?

吃过饭天已经暗了下来,我们把所有房间灯都打开,妈妈给家里各位神仙上了一炷香。我们则想办法消磨时间等着看春晚。

春晚看的差不多就陆续睡下了。其实睡不踏实,总有人冷不丁放上一挂鞭炮

零点一过,又有人放鞭炮。过段时间放鞭炮的人越来越多,远的近的各处都在劈劈啪啪的开花。

再过些时候竟有人上门,这是天还漆黑一片。也说“起得早,过得好”,总有勤快的人早早起来,可是我爸妈可不是这一类。我都着急得叫了,爸妈却也依然不动。

我们还是在天亮之前都起床了,这也是迫于压力,因同族的男性要结伴去各家拜年。所以等长大一些,弟弟成了家里起床最早的人。

小时候起床之后,我们都会向爸妈磕头拜年,都说磕头是恶习,但我觉着又没伤害,磕磕头又有什么关系。磕了头爸妈会意思一下,给我们一两块甚至几毛的压岁钱,还说“压也压不住了”。

起床之后依然是烧水下水饺,吃完就匆忙去拜年。

同族男性要一家一家去有主的家,去磕头拜年,有辈分高的爷爷奶奶也要去转转,全村几乎都是一个姓,这个时候更像一家人。

妈妈也要去拜年,本可和婶婶伯母一起,因出发的晚,经常落单。她也就一个人到各主家拜拜。

未婚的女孩子不需要参与拜主,这让我常常感到遗憾,拜主的流程因此也不甚了解。

奶奶在时,主经常在叔叔家,我们就出发去那里,给奶奶拜拜年,也有其他的女孩子,就在一起嘻嘻哈哈聊聊天。

差不多天亮了,也就各自回家睡觉了,一觉醒来已到中午。

弟弟继续在外面忙碌着拜年。

接下来初二外村有来拜年的,弟弟也去外村拜年,少不得喝到脸红脖子粗,跟着叔叔哥哥们在那里吹大牛。

每年的初三,我们都出发去姥娘去拜年。路途很艰辛,要走五十里坑坑洼洼的路,但每年都是争着抢着去,因姥娘家住在城里。这是多少人羡慕的。

初三一过,在我来看年已经结束。还有妈妈的亲戚,妈妈会一个人去。爸爸的亲戚,弟弟去了。姑姑或表哥来,我们和伯父叔叔家轮流招待。

年已经基本结束,对于将要来的正月十五,也并不期盼,只需等它自然的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