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東南部這個鎮,明清時期商貿繁華,素有豫南“小漢口”之稱

白雀園鎮,位於光山縣東南部,該鎮水陸商運便捷,是南茶北運的集散地、中轉站,商貿繁華,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素有豫南“小漢口”之稱。關於白雀園鎮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傳說。

古代,白雀園鎮曾是兩河交匯的河岔口沼澤地,周邊水草豐茂,魚蝦蟹等水產甚多,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鷺鷥鳥在此聚集。當時人們對這種鳥的認知不夠,因鷺鷥鳥滿身通白,便把其成為“白雀”,把河兩岸方圓的地方稱為“白雀園”。據《光山縣誌》記載,此地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改稱“白雀園”,一直沿用至今。

光山東南部這個鎮,明清時期商貿繁華,素有豫南“小漢口”之稱

明清時期,白雀園鎮經濟繁榮,鎮上的明清古街見證了當地的歷史變遷。老街為南北走向,呈“S”形,南起南巷口,北止城門口,全長1200餘米,路寬4米左右,原均用青赭色的大塊板石鋪成,東巷道的路面上還留有獨輪車成年累月碾壓出來的痕跡。

街兩旁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有500餘間房屋,房屋建築多為樑架式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築,多扇木板門、木花格扇、木閣樓,三至五進院佈局,古樸典雅,有濃郁的豫南民居建築風格。

光山東南部這個鎮,明清時期商貿繁華,素有豫南“小漢口”之稱

明朝時期,為了防止外來強盜、土匪,古鎮建有石質城牆和牆垛,設有南門、北門、大東門、大西門、小南門、小西門。光緒年間,皇帝還下旨在大東門建起滾龍脊,建築壯麗美觀,氣勢磅礴。不過,抗戰時期大東門大部分被毀,僅存城門樓。

光山東南部這個鎮,明清時期商貿繁華,素有豫南“小漢口”之稱

明清古街,見證了白雀園鎮經濟繁榮之貌,也記錄了革命時期車輪滾滾向前。1930年4月,中共白雀園區委、區蘇維埃正式建立,同年6月,又建立了中共白雀園市委、市蘇維埃。

白雀園革命政權建立以後,迅速在全區實行土地改革,並建立了赤衛軍工會、婦女會、兒童團等組織,同時建立了蘇維埃經濟公社、銷售合作社、工農俱樂部和列寧小學。

光山東南部這個鎮,明清時期商貿繁華,素有豫南“小漢口”之稱

隨著革命的發展,白雀園在鄂豫皖蘇區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是鄂東北、豫東南、皖西北三塊紅色區域的交通要衢,成為光山赤衛獨立師師部、紅73師師部、鄂豫皖紅軍招待所、鄂豫皖中央分局軍委臨時革命法庭、赤色民警局等紅色機關的所在地。

新中國成立後,中共光山縣委、光山縣人民政府將明清古街列為縣級重點保護單位,並對革命舊址進行了修繕。2007年4月白雀園鎮被河南省政府公佈為歷史文化名鎮。

光山東南部這個鎮,明清時期商貿繁華,素有豫南“小漢口”之稱

現如今,走在明清古街上,能夠看到古老的青石板上留下的車轍痕跡,讓人聯想到明清時期此地是怎樣的繁華;也能夠看到一些革命舊址,感嘆於無數革命前輩為新中國的成立拋頭顱熱血的悲壯。慢慢地走過明清古街,讓人思考良多……

圖片:老根 張信存等 部分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