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故宫“圈粉”无数,故宫博物院首席摹搨官常保立接受专访:“故宫像中国村头的一棵大树”

“云游”故宫“圈粉”无数,故宫博物院首席摹搨官常保立接受专访:“故宫像中国村头的一棵大树”

4月5日、6日,故宫博物院开展直播活动,带领观众“云游”春景。

时值4月,寂静的故宫春色满城。今年是故宫建成600周年,在闭馆70多天后,故宫博物院开通“云游故宫”直播,吸引超1亿人次围观,竟一度引发直播画面些许卡顿。

开门入院,通景布达。区别于过往多讲解文物的博物馆活动,此次云直播以另一种视角给我们带来诸多惊喜——乘着故宫春意盎然,走入传世古建;在古今时空倏然转换中,得以空灵流连。还有一个接一个建筑、文物背后的小故事,将故宫承载的中华文化递送给人们。

故宫博物院首席摹搨官、终身聘用专家、故宫博物院摹画组组长常保立,在故宫工作了40余年。观众通过云直播所感触到的故宫景观对他而言再熟悉不过。日前,常保立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他说,故宫首先是故宫,然后才是博物馆,故宫就像是中国村头前的一棵大树,在人们渐悟自觉自信中引领着中华文化传统的必然回归。

故宫工作40载

画师笔下跃出宫里的猫

南方日报:您在故宫工作了40多年。在您心目中,工作时是否会平添了一些“家”的生活意趣?

常保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25岁刚考入故宫时,我在文华殿摹画。晨起进殿,南面的那扇大窗户只要往外一推,大柏树下准有一杈带着露水的竹枝挤进来洒几滴在书案上,竹叶的清香随之铺满画卷。

早年在慈宁宫后“冷宫”上班时,五月满院子都是浓香枣花蜜味道时节,就知道赶上了“大年”,夏满后结的枣儿一定多了。入秋时,早上在院子里捡上几颗枣,午休洗净放碗里再扣上白米饭,核小皮儿薄的明宫枣非常甜,也就忘记了月薪30元的日子清苦。

院里的乌鸦和喜鹊老打架,喜鹊会左右交替走,乌鸦却只会双腿蹦。有时候我们会把不多的剩饭拿出来喂它们,但是,抢食时个头大的乌鸦打不过个头小却喜群攻的喜鹊,就飞上树吃起了核桃。故宫里的成群乌鸦真是太多了,只知一天到晚的时不时聒噪叫唤,尤其是黄昏冬日,我们快下班时,乌鸦也会定点开会,时间一长听惯了,我们甚至都能分辨出乌鸦群内的老中青三代。

南方日报:您的作品常常出现“猫”这一角色,故宫猫是否给了您一些创作灵感,能分享一些相关的创作故事吗?

常保立:故宫的猫都是从古代宫里的猫代代繁殖过来的,现在少说有百十只。这些白色的长毛狮子猫,黄色的狸花猫,有时就会突然从宫中为排雨水沿院墙的古代青石排水道中钻出来一只。它们很警觉,走道时一点儿声音都没有,除了春季“闹猫”,一般来去无声,故宫也因为有了它们而绝少鼠患,保护了文物。

在摹画工作之余,会有感而发,我的一幅作品里画的就是宫里的暹罗猫,它的耳朵和鼻子是乌黑的,身上却是明晃晃的鸭绒黄色。古代各国对于中原王朝多有进贡,会有这种进贡来的猫,包括古画中的京巴、狮子狗。

冬天雪后,宫内寒冷,多日积雪不化时,就会发现怕冷的猫们不得已的脚印,但脚印过大时,我们会认为是狐狸一类的夜行动物,因为古代北京的皇宫是历代迁徙才定在这里的,经金元明清的土木建设,会有野生动物偶然被圈了进来而藏匿悄然繁衍,至于小的脚印,黄鼠狼之类就更多些,白天也能见到。

村头往往有棵树

不管走多远,看到它就到家了

南方日报:数据显示,这次云游故宫直播活动吸引超1亿人围观,您怎么看故宫的“出圈”能力和独特的吸引力?

常保立:故宫首先是故宫,然后才是博物馆。历代皇宫辗转的最后故地及宝藏自然有别于其他博物馆,此时的故宫以它特有的皇家典藏建筑及传承的藏品共同营造的特定硕大空间,成了连接古代与现代复往“穿越”的通道。

《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之后,除各地游客及国际友人外,连许多本地人也来围观了。别的一些博物馆可能像“仓储超市”那样,将文物从仓库摆上“货架”供观众隔着玻璃目取所好就行了。但故宫不是,从天安门入端门进入午门之后,会在它依次第进巨型浩瀚的物理空间中,内心沉浸于我华夏族群的历史,灵魂找到归属,从而唤起对祖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600年来,人们从其中的梁柱、高拱、飞檐、彩画、阳光下琉璃瓦的光泽中去感悟出我们传统文化之伟大,作为子孙引以自豪。其实,“故宫”的历史何止是600年,它承载的是:世界上唯一从没间断过的一整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在没有导航和GPS的往时,古代的都城有自己的坐标,那就是中国历代劳动者共建代进的璀璨文明后面起推动作用的中原文化。九州方圆,文化扎根心中成了我们灵魂深处越长越壮的那棵大树。像北方人老家庄头有一棵大槐树,南方人老家的村口也必有一棵大榕树,我们小时候不管走多远,看到它就知道到家了,从此明白了不应忘记来时路。

入宫睹物思绪大开,一下就回到了几千年前。故宫就像是中国村头前的一棵大树,在人们渐悟自觉自信中引领着中华文化传统的必然回归。

保护传世经典

为后人留下完整的故宫

南方日报:借助诸多纪录片、综艺节目,我们看到了故宫人沉静、敬业和专注的一面,您眼中的故宫人是怎样的?这份沉静笃定来源于什么?

常保立:进入故宫之后,庄严雄伟的建筑群凝重扑面,历史空间会即刻让你与喧嚣的外界隔离,足以让你沉得下心来。在安静的工作室内,老式钟摆的滴答声被放大了,窗外布谷鸟的叫声甚至能穿过整个花季,久远啭长。700年前元代赵孟頫的《幽篁戴胜图》真迹在武英殿内展出,殿外就是真的戴胜鸟在古槐下咕咕叫着飞来飞去。

心宁静而专注摹画致远,我们的摹画古法是宫中一代代先师口传心授动态承传的,历史上《兰亭集序》《韩熙载夜宴图》等许多画作已经散失的情况下,人工摹本就起着等同原件的功效。我的工作自唐代贞观年间便有明确记载,是大内摹搨官冯承素未竟的事业。正因他奉旨摹成王羲之《兰亭序》,1300多年后,我们还能观赏到两晋人的风采。

作为一个深宫中默守摹画古法传绝学的工作者,我热爱这份职业。“以法蜡之”的古传人工复制摹画需要匠人的心力,但决不是匠气。艺术品的珍贵,在于不可重复性,传世经典尤其是这样。我们所做的就是通过研究去发现它最初时的构成语境,然后在还原摹搨中尽最大限度之可能,把这些画中历史内存有意义的东西厘清楚,通过摹本复原工作,得以保护传世经典中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南方日报:近年,故宫不断借助科技的力量更新讲故事的方法,此次云直播即为一次尝试,科技力量对您的摹画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常保立:高科技再发达,没有人是不可以的。现在有电脑喷绘仪,但是它弄不出来朱砂、石绿、石青、蛤粉及金箔这些天然矿物质的颜色、光泽和手感,它喷绘的效果也不够立体。我现在依然相信手动和人工实践的力量。

高科技虽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最根本的东西还得是靠人。听辞如泣、观风似面,先人所创造出来的经典,千年过去依然熣灿充满活力而有温度。虽然身居在华贵无上的皇宫大内,但午休时,我有时会到空漠无人的城墙根儿边的黄土地上挖一点苜蓿枸杞蒲公英什么的野菜。下班后,再加上食堂买的三个馒头,一家三口晚餐也有了。

每日下班后锁门时,关掉几层电闸后,层层上锁层层退出,几十年日复一日,每道门总是习惯看了又看、锁了还看,就怕有闪失遗漏的时候,这是职业操守。习以为常后的不由自主,我想不只我这样,先人一代代也这样,才能为后人保有一个完整的故宫。

链接——

“云游”故宫探索景区景观线上呈现

技术只是形态 文化才是灵魂

因疫情防控原因闭馆的故宫,近日凭借“云赏春”冲上热搜。业界认为,“云旅游”这种基于将景区景观线上化的新探索,将会给用户、景区、城市带来多方价值。

“闭馆的故宫是安静的,却不影响宫墙内美景如常。”协办方、抖音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安静的故宫,春日的美好”主题的设置,是想让网友充分感受到与往常热闹的故宫不同的美好,选择的三条“云游”路线涵盖了西、中、东各路景致和早、中、晚三个不同的时段,这也是春季故宫从景观到人文各个方面可观赏性最强的路线,借助浸入式观展体验,消除与文物间的物理空间壁垒。

此前,抖音曾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九大国内一级博物馆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活动,通过直播、360度全景逛展等形式,让人们在手机上就能看遍这些博物馆内的奇珍异宝。疫情之下,线下旅游被摁下了“暂停键”,直播形式让网友足不出户,也能感受真实的旅行体验。

上述抖音负责人介绍,这两次活动的出圈给其带来更多思考,这也代表着“传统”的文物文化面向“现代”的探路,“希望以后通过不断的打磨,借助直播的模式打破距离限制,联动来自众多专业领域的创作者,让传统文化、历史科普等内容更加鲜活有张力。”

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总经理李航认为,技术只是一种承载形态,文化才是灵魂。如何用有创意的表达方式,让用户理解、喜爱上文物和它背后的故事,传统文化的内容才能真正在用户心里留下烙印。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刘长欣 南方日报记者 万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