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千军笔一支!”毛主席为其亲书墓碑文且署名,谁有这本事?

墓碑,自古以来就是后人为纪念自己先人所立。所以,我国从来没有一个国家领导人,为其他人、特别是为自己老师写墓碑的先例。但,袁吉六先生是唯一的一个例外!

“横扫千军笔一支!”毛主席为其亲书墓碑文且署名,谁有这本事?

袁吉六(1868-1932),名仲谦,生于湖南湘西保靖县葫芦寨,家境贫寒,其母早逝,其父也是一个穷秀才,以卖豆腐为生。袁吉六从小跟父亲学诗文,聪慧过人,勤奋好学,饱读诗书,才华过人。

14岁那年,辰沅道台来葫芦寨巡视屯仓,住宿客栈。为保证睡眠,将客栈的猪全部赶到野外,引起袁吉六强烈不满,深夜故意高声诵书,使道台一夜未眠。第二天,道台问罪,袁吉六理直气壮:“深夜诵读是我的习惯,读书声越大,越记得深刻。老爷少时若不刻苦读书,今天怎能做如此大官?”

说得道台恼羞成怒,又无法发泄,于是使出一招:“既然你如此发奋,腹内定有才华,我今出一对联,你若对上便罢,若对不上,我就要打你的嘴巴。”于是瞧了一下天花板,又从上到下打量了一番袁吉六,念出上联:

“小学生,蓝衫扫地。”

袁吉六向道台头冠扫视一眼,立即应对:

“老大人,红顶冲天。”

“小学生”的文思敏捷,使“红顶冲天”的大人不得不折服。这个“智斗道台”的故事,至今还在其家乡广泛流传。

清光绪23年,袁先生中举。先后很多人劝他做官。特别是同年中举的师兄弟谭延闿,1916年任湖南省长兼督军,邀请袁先生任省府机要秘书;其后任民国政府行政院长时,又邀请袁任国史馆总编修等。因为不满政府腐败,他都断然拒绝,并且决心矢志从教。

袁先生先在保靖、永顺、新化,后又在长沙省立四师、一师、一中、长郡、湖大和北京师大任教,所教学生数以千计,可谓桃李满天下!毛泽东、罗学瓒、周谷城等一批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学者都是其门下。特别是毛主席,袁吉六先生担任其国文教师达五年半之久。

袁先生教书非常严格,教学遵循“严师出高徒”的传统,据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回忆:读一中时,第一次作文批改,全班仅其一人60分,其他人都不及格,最少的只有5分;因为周错了一个字,袁先生便从文字演变起,引经据典,详细分析,批语达1000多字,比其作文还长,此事使周先生终生难忘!

“横扫千军笔一支!”毛主席为其亲书墓碑文且署名,谁有这本事?

袁先生对毛泽东更是特别器重,他早就断言,毛泽东是他所教学生中最为勤奋、最有天分的佼佼者;还多次对人说,毛泽东具有“挽天下于危亡”的思想和品质,将来从文定是一代文坛泰斗,从政则是一代安邦兴国的社稷英才。

所以,袁先生对毛泽东要求更严,除了要求掌握课堂讲授,还经常找毛泽东谈话,开小灶,指导毛泽东阅读屈原诗赋、唐宋诗词和八大家散文、桐城派的代表作品等历代大家优秀作品,吸收我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精髓。在写作上,要求毛泽东改变原先惯用的“梁氏文体”,用古文作文,以进行高难度的强化训练,由此足见袁先生用心之良苦。

1915年夏,第一师范爆发驱赶校长张干的学潮。毛泽东应同学们要求写了一篇“驱张”宣言,历数校长张干办学无方,推行尊孔读经,俯仰袁世凯之鼻息,贻误青年等等劣迹,气势磅礴,大有骆宾王声讨武则天檄文的雄风。张干恼羞成怒,挂牌开除毛泽东等十七名闹事学生。

袁先生闻讯,同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等主持正义的老师,与校长论理,力保毛泽东。袁先生为此,甚至还一气之下,疾书辞呈,说:

“毛泽东等皆杰出人才,挽天下于危亡者,必斯人也。如若开除,天理不容!”

就这样,毛泽东在老师们的全力保护下才免遭被开除的“横祸”。这次“患难之交”也让他们的师生感情与日俱增、愈发深厚。

“横扫千军笔一支!”毛主席为其亲书墓碑文且署名,谁有这本事?

(图为当年第一师范校长张干)

袁先生多才多艺,对毛泽东的影响亦是越来越广、越来越深。

袁先生酷爱读书,“通古今文史”,曾教导毛泽东:

“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

毛泽东深受影响,嗜书如命,深研古今中外文史,成为“学胜古人”、“才胜今人”的一代英才!

袁先生工于书法,自成一家,还著有《书法必览》,毛泽东深受影响,亦成为自成一派的名驰中外的书法大家。

袁先生善于应对,毛泽东更是“应对”如流。1917年暑假,毛泽东为熟悉社会,广交朋友,到长沙、安化等五县游学。在安化听说一叫夏默安的“学夫子”,毕业于清末两湖学院,饱读诗书,著有《中华六族同胞考说》等书,毛泽东走访他,他瞧不起游学先生,故意回避。毛泽东不厌其烦,连续拜访三次。最后“学夫子”想了个办法,在书案上留下一对联出句: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毛泽东见了,马上微笑应对: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夏先生听到,被毛泽东敏捷才思折服,连声称赞,马上出来以礼相待。毛回长后说与袁先生听,袁先生喜于言表,称赞毛泽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袁先生尤工诗歌,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毛泽东的《讲堂录》记载了不少有关袁先生写作诗文的独特见解,如:

“文以理胜,诗以情胜”;

“有感而后有情,有情而后著之于诗”;

“文贵颠倒簸弄,故曰做”;

“词少而意多,字少而理多,斯为妙文矣。”

袁先生这些金玉良言,对毛泽东练就“横扫千军笔一支”,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诗词创作方面,毛泽东将袁先生的创作理念和“颠倒簸弄”的教诲,当作座右铭,贯穿于后来一生的写作之中,甚至发挥到前无古人的地步。

“横扫千军笔一支!”毛主席为其亲书墓碑文且署名,谁有这本事?

所以,《毛泽东自传》中说:

“予之得窥古文之涘涯者,袁胡之教为多。”

1950年10月,毛主席特邀一师老师和学友徐特立、王季范、周世钊、谢觉哉等人来中南海做客,叙间询问袁先生。周世钊告诉主席,袁先生积劳成疾,已于1932年病逝,其遗孀戴氏年迈体弱,无依无靠,生活困苦。王季范先生则呈上一纸,上写一《七绝》诗。开头两句是:“袁胡教学有何奇?横扫千军笔一支!”

毛主席对袁先生去世十分悲痛,对袁师母的处境十分焦虑,当即致信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王首道接信后,立即派人前往慰问,了解情况后,先后送300斤大米,每月发60元生活补助。后来毛主席又邀请师母游览北京,为其量身做衣制鞋;之后逢年过节生病均寄钱送礼。

师母和其亲友及周边群众非常感动,当年流行一民谣:

娘疼崽,长流水;

崽疼娘,扁担长。

世上哪个亲生崽和女,

有毛主席这么疼师娘?

1952年9月,毛主席邀请恩师罗元鲲、张干等叙旧。回后罗先生写信告知毛主席,袁先生因为生性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前清骂皇帝、民国骂蒋介石及当地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成为当地地头蛇的眼中钉。生前因为有学生挡驾,不敢造次,而死后则故意刁难、以各种借口不准其亲人为其立墓碑。

毛泽东怀念恩师,第三天就派人送来亲书墓文:

袁吉六先生之墓

毛泽东书

“横扫千军笔一支!”毛主席为其亲书墓碑文且署名,谁有这本事?

罗先生看后激动得流下眼泪:“我为袁先生高兴,也为润之这么尊敬老师高兴,这下好了,足以告慰袁先生在天之灵了。”

不过,墓文左下方一般是墓主子孙署名的地方,可毛主席署名却正好落在了此处。罗先生询问毛主席署名是否可移到右上方,毛主席对罗先生深情地说:“不要移。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袁先生教诲我辈五年多,应该,应该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