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郑海洲
《泊秦淮》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而且是借古讽今之作。
创作背景
-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意境分析
- 首句的“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共有四个意象,分别是“月、烟、水,沙”,这四个意象被“笼”这个字糅合在一起,本来明亮的月色被烟雾一遮,立刻就变得模糊起来;本来清澈的水,被沙子一掺和,马上就皱出波浪来。此时四个意象两两交融,更是一副清新淡雅的水边月色。
《而庵说唐诗》:“烟笼寒水”,水色碧,故云“烟笼”。“月笼沙”,沙色白,故云“月笼”。
又白又绿的色彩融合,加上月色和烟雾的点缀,让人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它是那么柔和清静,而又隐含着波动的意志,一股朦胧冷寂的感觉向你袭来。
- 颔联的“夜泊秦淮近酒家”,点明了时间,地点。前面四个字“夜泊秦淮”回应了题目,而后三个字“近酒家”,则引出下面的抒情感慨。这里的逻辑很强,是由于晚上去了秦淮河才看见酒家的,然后是因为在酒家这里才听得到后面的《后庭花》,所以才有相应的感慨。
《诗式》:次句点“泊秦淮”。泊近酒家,为下商女唱曲之所以来处,已伏三句之根。
- 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堪称绝唱,历来受到大家的推崇。如:
《唐诗绎》:首句写景荒凉,已为“亡国恨”勾魂摄魄。三四推原亡国之故,妙就现在所闻犹是亡国之音感叹,索性用“不知”二字,将“亡国恨”三字扫空,文心幻曲。
1.首先,先要了解《后庭花》这首曲子的典故。“后庭花”,其实是《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作者南朝王国之君陈后主陈叔宝,是南朝的最后一个昏庸皇帝。传说陈灭亡的时候,陈后主正在宫中与爱姬妾孔贵嫔、张丽华等众人玩乐。王朝灭亡的过程也正是此诗在宫中盛行的过程。
著名的大文学家王安石也曾经用过这个典故。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争。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在这首词里,王安石抒发的是对国家的忧患,提醒统治者看清楚大宋的状况。上阕繁华的景象和历史曾经的南朝是多么地相似,下山就直接抒情,警示统治者千万别重蹈覆辙。
2.“商女”,指的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都是由听者的兴趣爱好而定。
3.“不知”二字既表明商女的不知,又暗示了听者的“不知”,那些封建贵族,官僚,豪绅,他们中的一些人是知道这个是亡国之曲的,但是还是沉浸其中。
4.“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的故事而来,据说当年隋朝陈师北上,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在沉湎声色。
5.“犹”一字将情绪推向了顶峰。微妙而有力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在柔婉的曲调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以及无限的感慨。
简单地分析完最后两句之后,之前两句营造的意境和氛围就显得凄凉和冷漠,仿佛在朦胧柔情的仙境里,突然给你打了一针,让你脊背发凉。
小结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意境是悲凉而沉重的。从历史背景上看,这已经是晚唐了,从作者的感情上看,这是关心国家命运的借古讽今之作。正如作者自己在《阿房宫赋》里写过的一样:“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是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历史的悲剧将要重演,这就是杜牧的担心,悲叹和告诫。所以整首诗都充斥着悲痛的氛围而营造出的一种水月烟沙糅合在一起的复杂而多变的朦胧意境。
小璆球
让人警醒的《泊秦淮》
读过《泊秦淮》的人都知道,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作。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的大意是,月光迷离,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的夜晚,小船停泊在秦淮河边,在靠近岸上的小酒家里。卖唱的歌女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的曲子,根本不懂得什么亡国之恨。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有感而发之作,诗的前半段写秦淮繁华印夜生活,而后半段就由内心发出感慨,用以前统治阶级追求荒淫享乐生活最终导至亡国的屈辱历史,来讥讽目前们处于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必将重蹈覆辙。
诗不长,但寓意深刻,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整首诗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感深意切,语言简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杜牧的《泊秦淮》写作于晚唐,这时的社会矛盾十分突出,统治阶段昏庸腐败,边境危机重重,藩镇首领拥兵自封。但“秦淮”的奢靡生活,到处灯红酒绿,淫歌艳曲,联想到国势日衰,当权者仍昏庸荒淫,不思进取,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希望人们警醒。
D东哥
《泊秦淮》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说明]
杜牧,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秦淮,秦淮河。它横贯金陵(今南京市),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都城。秦淮成了古之金陵的代名词。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它是南朝末代皇帝后主陈叔宝的作品,是反映宫廷腐化生活的靡靡之音,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解析]
《泊秦淮》是冬天的夜晚,杜牧在金陵通过秦淮河的见闻,想到南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及陈后主的灭亡,写下的忧国以及对晚唐统治者不满的七言诗。
1.诗的第一句写景,宣染气氛,以两个"笼"字与"寒水"二字,把人们引入微凉、忧虑的氛围,同样也反映出作者当时忧患意识。首句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第二句交代了诗人所乘坐的船只停靠的地方,从一个"近酒家"可以想象出没落的晚唐金陵仍然是灯红酒绿。
3.第三句,似乎隐含一种意象,秦淮河两岸梨园歌舞,艳曲霏霏。商女(即歌女)怎么会知道亡国之恨,那么,处于上层的统治者们,高官达贵们处于这灯红酒绿、淫词艳曲之中,与这些卖唱的歌女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4.第四句应该是本诗的主题,是立意,是诗人想表达思想。"犹唱后庭花"是画龙点睛。诗人见闻到这些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虚假太平盛世,犹如听到亡国之音"后庭花",忧虑中犹如见到"山水欲来,大厦将倾"的预兆。
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唱",道出诗人担忧晚唐的统治会重蹈覆辙南朝陈后主的亡国之路。
[小结]
《泊秦淮》是诗人从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联想到南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以及陈后主灭亡的教训,反映了诗人对晚唐的封建统治者们只顾个人享乐,不顾国家存亡的现状不满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