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宋朝没有宦官作乱?

竹竹丫丫


宋代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现象不如外戚专权严重。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宋朝没有宦官干政。

中国的历朝历代,只要是统一的大王朝,都免不了出现宦官干政的现象。从秦朝赵高开始到两汉内侍,再到唐、明、清后期等,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宦官干政甚至掌握朝政大权的乱象发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皇帝的纵容,因为信不过手下的大臣,总觉得在身边服侍的太监看起来更忠诚;另一方面则是宦官做事没有底线,不像读书人死要面子,一哭二闹三上吊什么手段都会使。

不过在宋朝,宦官太监过的又是另外一种日子了,不管是皇帝还是文臣都很清醒对于宦官干政都很清醒,太监们在宋朝就犹如过街老鼠,都得夹着尾巴做人。

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时候,一次一个姓魏的教坊使(宦官职务之一)因为年纪大了,想申请离开京城去当一个地方官,以此来颐养天年。宦官要求去当地方官,这个要求现在听起来好像有点过分,可是在唐朝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魏某其实也是按照唐朝延续的政策向赵匡胤请求的。

赵匡胤什么反应呢?他当场就驳了回去道:“你一个管唱戏的怎么可以作为刺史去治理地方呢?(唐朝这样灭国的做法)我们怎么能效仿?”结果魏某最终还是只能在体系内部寻求安排,最终去当了一个管理乐队的小官。

还有一次,是在宋真宗时期,有个叫刘承的宦官,侍奉了皇帝一辈子,是个认真做事的老实人。刘承因为年老多病,马上就要死了,他在弥留之际,向真宗提了一个小要求。他说自己侍奉了皇上一辈子,那在临死前能不能给他一个节度使的官职安慰一下?

宋真宗

宋真宗听后想了想:刘承提的要求其实也不过分,因为他当时的级别已经是留后(预备节度使)了,死前要求提个半级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再说人家要的只是一个称号,又不是真的要去地方掌握军政大权。

宋真宗如此一想就应承了下来,连忙下旨要趁着老头子没死把这事给办了。可是圣旨传达到了宰相王旦这边后,就怎么也走不下了。因为王旦放话,他就算死也不遵从这道旨意。

宋真宗很无奈,碰上了这么个二愣子宰相,于是就把王旦召过来问为什么?王旦回答说:“今天若是给了节度使,那以后有其他宦官死前要求封他为枢密使(国防部长)怎么办?到那个时候陛下拿什么来回绝他们呢?”就这样,刘承是至死也没有等来节度使这个官,而且宋朝自刘承以后,宦官的级别就再也没有超过留后(预备节度使)的。

结语

宋朝崇文抑武,实质权力都在皇帝和文臣手中,所以前期宦官没有什么作为,但是到了后期就出现了大宦官童倌,这也是宋朝最大的政治弊端导致的,那就是统治集团始终对统兵的武将不放心,才会重用宦官去监军。


阿内麻麻


汉唐宋明四朝,只有宋朝没有宦官专权,究其原因便是宋朝文官体制的建立。

1、大宋官家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其它的都要靠边站。所以宋朝不仅没有宦官专权,也没有宗室、外戚、武将的擅权。

宗室,属于皇帝的家人;外戚,属于皇帝的亲戚;宦官,属于皇帝的家奴。对于这些势力,宋朝有一系列制度来制约和防范。

宋朝对于文官阶层的重视与尊崇,使皇子们并不直接封王,而是先授防御使的头衔,之后经国公、郡王等逐渐升至亲王,且亲王一般是不能世袭的,其后代一样要按照这样的步骤升迁。同时在上朝之时,亲王的班次是在宰相之下的。所以,皇子宗室尚且位居宰相之下,遑论宦官。

也就是说,是文官体制和宰相的权力制约了宦官,宋朝不是没有想擅权的太监,比如赵光义时期的王继恩、宋徽宗时期的童贯等,但他们想要有权,一样要讨好宰相。按照《宋史》的说法就是:

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

2、宋朝本身的宦官数量就很少

史载,赵匡胤之时的太监不过50人,之后有所增加,赵光义的时候有180人左右。而至南宋孝宗之时有朝臣认为宦官太多,当时也不过250多人而已。

这个数量,与汉朝、唐朝、明朝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根本形不成独立的政治势力。

3、宋朝以内侍省掌控宦官,且对宦官的升迁限制很多

宦官的官阶体系与文官集团是不同的,除了用来与朝臣相区别外,还要压低他们的品级。赵匡胤曾对太监这样规定:

不可已而差出外方,止令干一事,不得妄采听他事奏陈。

如果太监要担任外职,便要转出宦官系统,归吏部管辖,而吏部直属于宰相;太监如果要转入武职,那么便归枢密院管辖,枢密院的长官便是枢密使。

宰相也好,枢密使也罢,都是文人,都属于文官集团,太监根本没有凌驾于文官集团之上的可能。

宋朝最显赫的太监便是童贯了,可是以宋朝统兵权、调兵权的分离和以文抑武,不要说太监童贯,就是名将狄青也没有任何手握重兵、威胁皇权的可能。

不过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是宋朝对唐朝的矫枉过正,是对唐朝节度使和太监权力太大的一种本能的制约。而正是这一点,使宋朝形成了真正的“文官政治”。


心向青山


因为,汉唐明这些王朝的宦官都忙于把持朝政、玩弄权术,而宋朝的宦官却忙于带兵打仗,自然也就没时间作乱啦!

说来也是讽刺,两宋的军事成就,相比于汉唐明这些汉族正统王朝,那就是个渣。北宋时期经常被北边的辽国和西夏打得找不着北,南宋时期又先后被金国和蒙元按在地上来回摩擦。可要说哪个王朝的宦官最能打仗,那宋朝的宦官可就当仁不让了。

与汉唐明那些整天醉心于玩弄权术、大肆敛财的大宦官相比,宋朝的宦官们似乎有些“不务正业”。像秦翰、王继恩、窦神宝、童贯、李神佑、李宪等宋朝宦官,他们似乎都将心思放在了统兵征战上面了。

不同于明朝东厂里头那些阴阳怪气、阴险毒辣的公公们,宋朝这些“战斗型”宦官倒颇有些大将之风范,都比较能打仗。比如北宋初年的王继恩,在战场上就是个狠角色,一仗就将盘踞蜀地的李顺数万部众屠灭殆尽。

又如北宋末年的童贯,虽说名声不怎么好,与高俅、蔡京、杨戬并称宋末四大奸臣。可要说行军打仗,那童贯也是可圈可点的。他曾北破西夏,南平方腊,还统兵伐辽,也算是为大宋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当然,要说宋朝基本上没什么宦官作乱,是因为宋朝宦官都忙于征战,其实是不太严谨的。事实上,宋朝宦官之所以会混成这模样,也是受制于宋朝的制度。

实际上,宋朝统治者对宦官群体,始终坚持严格的管控。首先是严格限制宦官的数量;终宋一代,宦官数量都是相当少的。宋太祖时期,宦官数量被限制在几十人的规模。即便最顶峰的宋孝宗时期,宦官数量也不超过三百人。这与明末动辄上万的宦官数量,有着巨大的差距。

其次是严格限制宦官的官阶;宋朝统治者汲取了汉唐宦官专权的教训,因此对于宦官出任高级官职,始终都比较慎重。像前文提到的宋初宦官将领王继恩,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按例本应授宣徽使,但宋太宗最终也只授其一个相对较低的宣政使而已。

也正因为宋朝对宦官的严格管控,才让宦官势力始终没机会膨胀到足以祸乱朝纲的地步,从而避免了宦官作乱现象的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