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村並鎮後剩餘勞動力該怎樣解決?

農民小趙zpl


合村並鎮一直在進行著,如今很多農村已經實現了更多的變化,從生活、耕種、居所等方面都有著很多變化。但是,在這種變化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剩餘勞動力,這些剩餘勞動力也不完全是因為合村並鎮產生的,因為現代農業計劃化種植和大面積種植在不斷的推廣。那麼剩餘的勞動力如何解決呢,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說說。

首先來說說,合村並鎮後,原來的村莊拆掉後的用途,一種是用來上項目、上企業,來提高土地的附加值,另外一種方式就是成立合作社進行專業化、農場化、訂單式大面積種植,能有效解決農產品滯留、賣不出去的局面,也能提高作物的附加值。

其次,我們來說說剩餘勞動力的組成,有一部分是青壯年,也就是對土地進行新型運作模式後,雖然以前種地的高勞動量已經不存在,也有了大把的時間,青壯年們就開始利用多出來的時間或進城,或到外地尋找新的門路來拓寬收入路徑。有一部分就是留守婦女,這群人平時除了忙忙地裡、家裡的零碎活兒,其他的時間就是看孩子、打零工掙錢。而另外一部分就是村裡的50歲、60歲以上不能從事重勞動力的人員,這些人或因病症或因常年勞作造成一部分的身體不便,只能從事一些靈活、手工活等輕便的活動來增加收入。

最後,我們想說的這些勞動力的真正解決方式,通過上項目、上企業、規模種植後,都能提供很多崗位,能適合很多年齡段的人在家門口就業,不只是為留守婦女、年長的村民、還有部分因為瑣事不能外出打工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崗位,另外,有部分人還可以在企業附近開商店、超市、擺地攤等靈活就業,提高附加值。

所以,總體來看,不管是靠近市區的農村,還是偏遠的農村,只要附近有企業、或者集約化種植農場,都可以解決掉很多勞動力,既然留守人員掙錢,又能照顧家人和家庭。


齊魯鍋哥


現在還未合村並鎮!


筆耕三農


【慶雙與三農同行】合村並鎮後剩餘的勞動力該怎樣解決?──合村並鎮與剩餘勞動力沒有任何關係。詳情請看下文。

合村並鎮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農村的發展變化而作出的重大戰略佈署,是為了強鎮、強村而作出的決策性行政區域劃調整。通過合村並鎮,強鎮帶弱鎮,強村帶弱村,整合資源,精減機構辦事人員,節約辦公經費,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決策新舉措。

合村並鎮只是行政區域化的調整,由原來的一個鎮或一個村,調整到現在將幾個鎮或幾個村合在一起成立一個鎮或一個村。根據國家合村並鎮的要求,一個鎮的人口要達到三萬人,一個村的人口要達到兩千人,一個組的人口要達到四百人。由此可見,此項重大決策要精減一些行政辦事人員,節約大筆辦公經費,將資源集中,更有利於農村的發展。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當時國家也進行過並鎮,但沒有並村。為了提高村民小組長的工資待遇,讓一個村民小組長同時兼任幾個村民小組的小組長。但是,在九十年代後期,又恢復了並鎮前的行政區域化。

現在,全國實施合村並鎮只是行政區域化的調整,並不是拆村拆鎮搬遷集中到一起,不存在出現剩餘勞動力。如果出現剩餘勞動力,也只是政府的部分工務員有一些變化,但是不多,就像過去國營企業改制後的人員流動情況相類似。而村、組幹部是要減少一些,但大多數村、組幹部本身就是屬於不脫產的幹部,即使沒有幹部的身份了,卻仍然在生產,因而只有剩餘的幹部,沒有剩餘的勞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