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職場上,勤勉一生的諸葛亮,後人給了怎樣的評價?

海陵居士


對於歷史人物,由於立場和角度的不一樣,後代的評論有低有高,有壞有好,有邪有正,當然對這裡的主人公諸葛亮,也同樣不例外。

諸葛亮是一位大名鼎鼎,家喻戶曉的歷史偉人,在這裡不做過多的介紹。生而為人,誰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有缺點就會有優點,當然諸葛亮這樣的偉人也不例外。下面一起去看看後人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

諸葛亮的優點。博學多才,當年躬耕南陽,閉門十年精讀經典,因此飽讀詩書。不以貌取人,年輕俊朗的諸葛亮找了一個奇醜無比的黃夫人作為夫人,識才而不重貌,天下無人爾。他是戰略理論家,一篇《隆中對》,分析天下局勢,非常透明。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 ,如失街亭後,自降三級。注重科學,發明水牛流馬。一生忠心耿耿,輔佐完劉備,再是劉嬋。正確確立和執行少數民族政策,如七擒七縱。凡事講道理,用事實說話。

諸葛亮的缺點。戰略方針的缺陷。推崇諸葛亮者首先是《隆中對》,甚至說這個千古一策。憑事實說話,諸葛亮在隆中的三分天下,確實不易,但是缺乏實踐,是免不了有缺陷的。

用人上的失誤。關羽大意失荊州,這一結果對蜀國的影響很大,諸葛亮命關羽鎮守荊州,無疑是最大的錯事。因為關羽雖然文武雙全,但他是一個傲視群雄,輕敵之人。留馬謖守街亭是諸葛亮又一選人的失誤,這次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馬謖和趙括一樣,只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

沒有容忍的度量。諸葛亮用人偏於主觀,他喜用敢說敢言,穩重謙虛的人。比如在對待魏延上就可看出。事必躬親,影響到人才的鍛鍊。《出師表》是諸葛的代表作,但是束縛了劉嬋的發展。固然是諄諄教誨,卻無真實的實踐活動,在那個亂世裡,諸葛亮卻把劉嬋養在了溫室裡。過於慎重,缺乏魄力。例如拒絕魏延的兵出子午谷。

我並非覺得諸葛亮是神化,完美之人,正如上述,他也有失誤及人格缺陷的地方,但總體而言,諸葛亮確實是中國史上最為傑出的戰略家,軍事家,政治家之一,後人可以評價諸葛亮,但一定要公正客觀,學他的成功之道,借鑑他的一些不足之處。以上所述,只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韓奈戴


諸葛亮可謂是三國演義中最閃亮的一顆星,在三國職場上連對手司馬懿都說:“真乃天下奇才也!”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對諸葛亮的評價都很高。【十二十頁】認為諸葛亮要是放到現在,可能不會進入職場,一旦進入職場,就會混的如魚得水。

公司需要像諸葛亮一樣忠誠的人

疫情剛過,有的公司開人,降薪,導致員工流失。但有的員工,面對疫情沒有跟企業共擔風雨,選擇跳槽。任何事情都要正反兩面,公司需要的是忠心有能力的人,就需要像諸葛亮這樣的人。如果二者都具備,基本不用怕公司開除,也不用怕自己找不到工作。

諸葛亮對漢室朝廷和劉備耿耿忠心。他留下那句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說過:“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也就是說,我兒子不行,你就上。但是諸葛亮沒有,他仍然盡心竭力輔佐後主,一點二心都沒有。這樣的忠心,對於企業來說難能可貴。但前提是,得有個明主,也就是得找個好公司,好公司具備的第一個要素也就是仁義。

諸葛亮對企業的好處不僅僅是忠誠這麼簡單。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找到方向,找到風口,就是成功的一半。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屢試不順,在茅草屋裡見到諸葛亮,隨即有了“隆中對”的戰略思想。

企業如果成功地制定和實施了價值創造戰略,就能獲得戰略競爭力。一種策略是設計用於發展核心能力、獲得競爭優勢的一系列綜合、協調一致的行動和措施。

企業戰略是企業以未來為主導,將其主要目標、方針、策略和行動信號構成一個協調的整體結構和總體行動方案。

企業若選擇一個策略,就是在不同的競爭方式中做出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戰略選擇顯示出該公司打算做什麼,也顯示出沒有做什麼。

正是方向找對了,目標有了,規劃圖有了,大局看到了,才能把蜀國的這艘大船,愈行愈遠。

當代不缺諸葛亮不缺,就缺像劉備這樣的老闆

  • 2019年2月27日,王衛卸任董事長和執行董事。

  • 2019年4月10日,華為CEO任正非退出公司董事。

  • 2019年9月10日,馬雲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放眼國內企業,好老闆有,但在整個市場環境中,並不多。“三顧茅廬”的事情在現在是有出現,但少之又少。一位40多歲的老闆,三顧茅廬一位20多歲的謀士,這樣的情形,真沒聽說過。

《三國演義》諸葛亮是被動出山,而現在的“諸葛亮”必須要主動出擊,當你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會有“三挖”能人的事件發生。為此也衍生出了“獵頭”這一職業。

面對三個公司,為何諸葛亮選擇了蜀國

在《三國志》裡,有兩句話,反映了諸葛亮對自己的看法。有一次,他勸一位朋友投曹操,說:“中國饒士大夫。”也就是說,中原地區,士卒眾多,啊,你投靠了曹操,就沒有機會了。另外,東吳老臣張昭曾向孫權推薦過諸葛亮,諸葛亮拒絕了,理由是:孫將軍可以賢亮,但不能盡亮。儘管把我當作賢德來使用,孫權卻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即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作為一個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他加入了劉備集團,沒有加入大公司,想加入創業團隊,背後的考慮是一樣的。因此他投奔劉備,並非出於對漢室的忠誠,更多的是考慮個人的發展前景。毫無疑問,無可厚非。

作為我們職場人,要學習諸葛亮的忠、智,還要學習諸葛亮身上的目標感,諸葛亮想成為像管仲一樣的人,目標感非常強,哪怕有當老闆的機會,他也沒當,可見其對目標的針對性非常強。這一點似乎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十二十頁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締造者和建設者,因他的心繫天下、憂國憂民、廉潔奉公、鞠躬盡瘁、謙虛謹慎、以身作則而堪稱千古人龍。

他一生光輝的事蹟不斷被歷朝歷代的史書、以及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標榜傳頌,開篇引用的《蜀相》就是唐代詩人杜甫在武侯祠懷念諸葛亮所作。

關於諸葛亮一生的事蹟,我認為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在劉備去世前,他是作為劉備集團的戰略規劃師和外交和內政大臣。這一階段我認為用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評價可以概括:

“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著這一階段諸葛亮最大的貢獻有三條:

  • 制定“隆中對策”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求賢若渴的劉備經過三顧茅廬,終於在隆重見到了諸葛亮。劉備集團此時兵少將寡,由於沒有屬於自己的戰略根據地而一直流離失所,劉備缺少的不是處理某一個具體的問題,而是迫切的需要有人為他規劃一條政治路線和總體戰略。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於是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認為三國已經從諸侯爭霸群雄並起進入到了即將三足鼎立的時代,而此時的劉備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找到一塊根據地,才能實現興復漢室的理想。而此時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在江東基業穩固,都不能圖謀,只有益州和荊州才是劉備的發展方向。好比曹操在官渡之戰以弱勝強,劉備只要能佔領益州和荊州,在那裡鞏固內政,充實軍備,等到時機一到,兩路出兵則可以一舉興復漢室。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正是這段對策,讓劉備茅塞頓開,終於找到自己實現霸業的道路。《隆中對》也成為了日後指揮劉備集團發展方向的綱領性文件,而諸葛亮當之無愧的成為了劉備集團的首席戰略顧問。

  • 促成“孫劉聯盟”

從正史的角度上說,促成孫劉聯盟可以說是諸葛亮初出茅廬後,為劉備立下的最大功勞。

當時曹操帶領部隊討伐荊州,劉表死後他的兒子劉琮望風而降,劉備則一直被曹操的部隊追擊到當陽。面對曹操的來勢洶洶,劉備集團只有選擇與江東的孫權集團聯合方有生存的可能。

而當時劉備只有將渡江求援的重任託付給了諸葛亮。當時情況緊急,可以說諸葛亮身上擔負的是整個劉備集團的生死存亡。用諸葛亮自己在《出師表》中的描述就是:“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見到孫權,諸葛亮聯合同樣主張聯劉抗曹的魯肅對孫權曉以利害,分析曹操並非不可戰爭的原因,並且也將孫劉聯盟的好處講的透徹。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最終促成了孫劉聯盟,為孫劉聯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打下了政治基礎。

  • 鞏固“戰略後方”

首先赤壁之戰之後,曹操的勢力暫時無法再觸及到南方,隨著孫劉聯盟的鞏固。劉備集團得以利用這一歷史機遇,實施諸葛亮規劃的《隆中對》實施。

在取得了荊州出南郡和襄陽之外的郡縣後,劉備決定進兵蜀地攻略益州。而此時剛剛取得的勝利勝過需要鞏固,荊州作為此時劉備的戰略後方,已經補給基地,戰略地位至關重要。在跟隨劉備入蜀的另一位軍師龐統陣亡前,擔負這項重要工作的正是諸葛亮。正是諸葛亮在後方堅定的落實連吳抗曹的外交方針,鞏固內政,才使得劉備在四川的軍事攻略沒有後顧之憂。

第二是在劉備取得益州之後,劉備面對北方曹操的壓力則必須佔領漢中,此時曹劉雙方都時傾盡全力進行決戰,這一次留守成都的依然是諸葛亮,而在劉備前線進攻受阻時,也是諸葛亮果斷率軍支援,最終幫助劉備集團戰勝曹操,拿下漢中。

總結諸葛亮前期對劉備集團的重要貢獻,可以用唐代詩人王勃的評價作為總結:

“於是諸葛適在軍中,向令帷幄有謀,軍容宿練,包左車之際,運田單之奇”

第二個階段是在劉備去世後,劉備在永安託孤與諸葛亮,諸葛亮作為蜀漢實際的掌權人,治理蜀漢,領導北伐。這一階段可以用西晉史學家陳壽的評語來概括: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此時的諸葛亮作為蜀漢的實際掌舵人其貢獻也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

  • 平定孟獲叛亂

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大政權不僅僅相互之間的鬥爭。相比後來西晉政權最大的不同就是面對周邊其他民族的入侵或叛亂都採取了果斷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反對民族分裂的政策。比如曹操征討烏桓,抵禦西羌;孫權南征山越,登陸臺灣。而諸葛亮時代的蜀漢面對蠻王孟獲在南方的叛亂也同樣採取了果斷的軍事措施。

公元225年,諸葛亮親率大軍從成都出發,南下征討孟獲。此戰可以說極為艱苦,三國時代的雲貴高原可謂“不毛之地”,諸葛亮為了籠絡南人使之歸心,不惜對首惡孟獲七擒七縱,最終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徹底解決了南方民族的叛亂問題。孟獲心悅誠服的評價諸葛亮: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 北伐“六出祁山”

諸葛亮作為一個有著堅定理想的政治家,即使在劉備集團喪失荊州根據地的情況下,為了不使政權偏安一隅,也為實現興復漢室的理想,兌現劉備的託孤承諾,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前後六次出兵討伐魏國。雖然數次北伐卻戰果寥寥,諸葛亮卻一直不曾放棄對興復漢室的堅守,不一直到他到最後一次北伐,最後病逝五丈原軍中,終年54歲。

雖然諸葛北伐雖無法北定中原,卻也是蜀漢政權以攻為守,保證了一定時期內的蜀漢的戰略主動

  • 治蜀廉潔公正

諸葛亮時代的蜀漢政權可以說是三國時代甚至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數一數二的廉潔政府。這一點晉代政治家袁懷的評價可謂精準:

“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諸葛亮在體制上效仿漢初,實行“虛君實相”,在行政風格上形成“依法治國”的氛圍,在處理事務上一絲不苟、謹慎認真。相傳軍隊中20軍棍以上的處罰,諸葛亮都要親自監督,由此可見諸葛亮事無鉅細。

在第一次北伐的戰爭中,馬謖由於紙上談兵丟失了街亭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草草收場。諸葛亮堅持依法治國,沒有因為馬謖是自己的親信而網開一面,依照軍法處死馬謖,可以說是“依法治國”以身作則的典範。

他還提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口號,倡導清正廉明,正是因為諸葛亮人人平等依法治國的理念,才使得百姓雖然經受著嚴刑峻法卻沒有不平的怨言,蜀漢的政府才成為最高效的,蜀漢的官吏也是最廉潔奉公的。正如東晉史學家常璩所評價:

“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高尚的理想主義者,受到歷朝歷代的膜拜和尊崇。可以說是是中國曆朝歷代統治者心中忠臣的典範;士大夫品德的標杆;百姓心中清廉的代表。最後用康熙帝對諸葛亮的評價作為總結,向偉大的諸葛丞相致敬: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