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特大洪水,张玥在抗洪一线(2013年摄于黑龙江肇源)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张照片——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这张照片叫《饥饿的苏丹》获得了1994年普利策新闻奖。遗憾的是,得奖两个月后,作者凯文·卡特选择了自杀。
上学时老师就问过我们,如果换做你是拍摄者,你会怎么做?一边是对职业的忠诚,另一边是对人性的拷问。
接下来,我与大家分享两个故事,两个孩子的故事。听完你就会明白,我会怎样做。
羊年春节,红包成为高频词,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微博红包、春晚红包……各种各样的红包在互联网上飞。鸡西市民韩文灵,春节期间共收到527个红包,28952元。
从接收红包的数量看,韩文灵是幸运的人,而她的幸运却来自女儿的不幸。2014年10月,韩文灵的大女儿徐菲阳被确诊得了白血病,厄运降临在这个5岁的孩子和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老父亲二级精神分裂,生活不能自理,还时常会走丢,二孩才几个月大,全家的经济来源全靠菲阳的父亲。得知孩子被确诊为白血病,韩文灵懵了。
我见到小菲阳时,是在2015年的春节后,她头上戴着一条粉白相间的丝巾,整个血液病房里数她最活泼,跟着护士阿姨分药,见到医生和护士不停的问好,听到音乐就会不自主的跟着扭起来。
我记得那时流行《小苹果》,这个听着都让人头疼的歌,被菲阳唱出来,充满了天真和童趣。我当时在想,孩子真天真啊,她竟不知道自己的病有多严重。其实,她什么都知道。
有句俗语,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我觉得还有一句,生病的孩子更懂事。骨髓穿刺的针,像钢钉那么粗,小菲阳的后背也只不过有我的巴掌宽,那么粗的钢针扎进去,5岁的孩子竟然不喊疼,咬着牙,眉毛揪到一起,汗珠子直往下掉,打湿了她躺着的床单。
面对化疗药物的副作用,脱发、呕吐、免疫力下降。我问她,难受了吧?小菲阳惨白的脸上挤出一丝勉强的笑容,却说,不难受。懂事的她坐在病床上,自己拿着一次性饭盒,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呕吐。
这样的画面,看得我全身发麻,心里一阵阵酸楚。
女子本弱,为母则强。
菲阳的妈妈韩文灵说,看着孩子承受化疗的痛苦,看着为了给孩子治病而变得负债累累的家,她也多次想过要放弃,不想给孩子治了,自己也不想活了。但身为母亲,她必须忍着刀割一样的痛坚持下去,因为只有她不放弃,才能为孩子找到希望。
采访结束,我留给小菲阳500元钱,这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只希望,在她食欲好时,能吃点自己喜欢的食物,而不是连豆腐脑里的葱花和虾皮,都如数家珍。我只希望,一个5岁的孩子,能够有她该有的快乐,而不是过早的拥有大人都做不到的坚强。
我没有对小菲阳的事情进行连续报道,因为在血液病房里,大多数都是因病返贫的家庭。但我不能看着已经配型成功的孩子,因为没有钱救治,为她才5岁的人生蒙上灰暗。我四处化缘,发动身边的朋友和同事捐款,找到狮子会黑龙江分会,募集救助金……
2015年的9月,我收到了菲阳妈妈的短信:钱凑够了,菲阳准备进仓进行骨髓移植。听筒里传来菲阳清脆的声音:“谢谢张玥阿姨,感恩你们!”
如今菲阳恢复得很好,虽然还需要长期服药,但她已经越来越接近一个正常的孩子,她重新长出的头发已经能扎漂亮的小辫子,脸上也泛起了久违的红润。
在每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都在想,天气这么好,菲阳一定又在外面唱着歌,蹦着,跳着……
转眼,到了2016年。
4月的哈尔滨,虽已初春但尚未褪去寒冷。4岁脑瘤男孩儿陈林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遵照孩子父母的决定,小陈林的器官被捐献出来,延续他人的生命。
4月的哈尔滨,因为小陈林父母的举动而变得不平常,许多人都记住了“陈林”这个名字。他年仅4岁,是黑龙江省年龄最小的器官捐赠者。
接到这个选题时,我初为人母,还在坐月子。本来想着自己在休假,索性推了吧,但看到手机里传来的孩子的照片,我被那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震撼住了。这孩子长的真好看啊,如果他还活着,将会为他的家庭带来多少欢乐啊。也许自己也有了孩子的缘故,看到年幼孩子生病的消息,我的心也跟着揪起来。更何况器官捐献,这不是一个平常的举动。这相当于用我的命换你的命。我得为这个孩子做点什么。
经采访得知,小陈林刚上幼儿园就出现走路摔跤的情况。随着摔跤次数越来越多,小陈林开始伴有呕吐的现象,夫妻俩意识到孩子病了。2014年末,小陈林被诊断为恶性脑瘤,肿瘤已有鸡蛋大小。
病情发展迅速,手术也治不了他的病。在小陈林过完4岁生日的两个月后,他再也说不出话;又过了3个月,小陈林陷入昏迷……家里人知道,孩子不行了。此时,陈林的姥姥——一个淳朴的农村妇女,做出一个惊人决定——捐献孩子的器官。陈林的姥姥流着泪说,曾经在电视上看过捐献器官救人的事,也让陈林去救别的孩子吧!如果器官符合捐献标准,小陈林捐献的心、肝、肺、肾及两只眼角膜,至少可以救活5个孩子。
他匆匆而来,又匆匆离去。似乎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只为到人间来搭救别人!孩子走了,他的肾脏和角膜,救了3个人。于是,我为报道取了这样一个标题——宝贝,换一种方式好好长大。
因为小陈林,我开始关注器官捐献。尽量为每一个将大爱留在人间的器官捐献者,在生命的最后留下一个故事,让爱,“移”路同行。
讲到这里,我想你已经知道了答案。
其实在我们周围,正有很多不幸的画面在形成,在发生。你我是否也仅止于按下人生镜头的快门,然后与之擦肩而过?放下的是镜头,放不下的是责任。
我深知,自己还算不上优秀的记者,但我会用心去采写、去讲好我遇见的每一个“好故事”,将这些故事一直讲下去。
(张玥,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电视采访部记者。2009年进入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参与过矿难、黄河防凌、神舟飞船发射、返回舱着陆等报道。2013年调入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奔走在抗洪一线、田间地头,多次参与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同时,也热衷于接地气、贴近民生的社会新闻采写,长期跟踪受访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履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