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配得感”,让现实中的灰姑娘们,无法穿上“水晶鞋”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伴,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纪伯伦

在小朋友们聚集玩耍的地方,我时常看到有家长强制自己的孩子,把自己非常喜欢的私人物品,强制“分享”给其他孩子,孩子要么极其不情愿地同意“分享”,要么一阵哭闹之后被大人狠狠地教训一顿,最后还是不得不把自己的心爱之物让出去。

这样的情景频繁的出现于家庭聚会,和朋友聚会的场合,似乎每个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乐于分享的宝宝。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会觉得有些异样,但也说不出来哪里有问题。直到读到绘本《大脚丫和玻璃鞋》,我终于明白,虽说谦让是美德,但对于自己有所有权的东西,我们是有权拒绝他人的,孩子自己的东西也同样如此。勇敢的捍卫属于自己的东西,尤其可贵。

“不配得感”,让现实中的灰姑娘们,无法穿上“水晶鞋”


“大脚丫”系列绘本共有4本,其中《大脚丫和玻璃鞋》讲述了一个芭蕾舞小演员应征“灰姑娘”角色的表演,以及应对训练和表演期间遭遇的种种挑衅和嫉妒,最终通过自己的勇敢捍卫,赢得鲜花和掌声的故事。

这是一本不仅孩子喜欢,成人也能获益匪浅的绘本。


1.绘本风格形象一如作者独特的经历

作者埃米·扬(Amy Young),是美国知名图画书作家。她从小就有艺术家的梦想,在哈佛大学获得法学博士之后,从事了7年左右的律师工作,是一位让人羡慕的律政俏佳人。然而让人意外的是,他放弃了这份光鲜的事业,开始从事艺术创作,实现儿时的梦想。也许勇敢追求梦想,必定会得到奖赏,她出版的第一套图画书“大脚丫”系列,便深受喜爱,并得到多项大奖。

埃米勇敢而坚定的道路,正如绘本中的主角贝琳达,对自己的芭蕾舞梦想,一直坚定如初。

而除了这份主角自带的光环,《大脚丫和玻璃鞋》这本书中的一些独特元素,也同样不落俗套。

“不配得感”,让现实中的灰姑娘们,无法穿上“水晶鞋”

母题:“灰姑娘”

故事的起源,是一家知名的芭蕾舞团,要挑选演灰姑娘的舞者,贝琳达决定去试一试。

选拔的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个强劲而霸道的对手罗拉,一上场便告诉大脚贝琳达,自己有一双完美的小脚,是灰姑娘最合适的人选。接下来便是和表演中的种种阻挠,最后贝琳达还是排除种种困难,顺利地演出成功。

演出的最后一幕是“贝琳达被王子稳稳地拖住”,可以说是戏里戏外双线结局的经典演绎,童话中的灰姑娘最后得到王子的青睐,而“灰姑娘”贝琳达则收获了荣誉和掌声。

“不配得感”,让现实中的灰姑娘们,无法穿上“水晶鞋”

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

童话故事中的女主角,多半因为心地善良,最后幸运的被拯救,凭借运气胜出

贝琳达不一样,她从始至终都有坚定的目标。排练的时候被罗拉嘲讽大脚,她没有退缩,而是努力让自己更出众;演出之前,她被罗拉关进储藏室,她没有软弱,而是大声呼救,最终在开场前赶到现场;演出过程中,罗拉恶意抢位,她没有阴暗,光明正大地捍卫自己的领地。

主角贝琳达不是需要被拯救的弱势女性,其实现实生活中,光有善良而没有智慧的人,也很难最终脱颖而出。像贝琳达这样,对属于自己的东西,能坚决勇敢地捍卫,才是一个现代独立女性该有的品质。

“不配得感”,让现实中的灰姑娘们,无法穿上“水晶鞋”

不落俗套的结局

故事中的反派人物,一般都下场悲惨,但这本书中的罗拉不一样。

在演出结束之后,他放弃了芭蕾舞,选择去打冰球,并赢得了好几场比赛,成为驰骋在曲棍球场上的明星。最终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领域,脸上也绽放出开心的笑容。

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嫉妒,这种人性的弱点,不免会让我们偶尔走入迷途,犯下错误,但若能及时转身,迷途知返,何尝不是和自己的和解呢?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曾是罗拉。

“不配得感”,让现实中的灰姑娘们,无法穿上“水晶鞋”

2.没有“不配得”感的孩子,更容易坚持自我

如果你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类人,他们挑东西,最后都不会拿自己最心仪的,即便花自己的钱买东西也是如此,似乎给自己好东西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家里有一个姐姐就是这样,在我家吃个水果之前,都总要来一句类似“这个再不吃要坏掉了”这样的话,似乎好的东西,自己不配享用。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叫做“不配得”感,它源自于我们的原生家庭,比如很多人小时候都听到父母说过这样的话:“挣钱不容易,不能浪费,或者咱家没钱,那个东西不是咱们能用的”。父母的本意可能只是想培养孩子勤俭的习惯,不能浪费,但是这种匮乏在孩子面前表现的太多,就会给孩子从小埋下“不配得感”的种子。

而新一代的父母,给孩子买埋下“不配得感”种子的,正是诸如强行拿走孩子的私人物品给其他小朋友这样的行为。

“不配得感”,让现实中的灰姑娘们,无法穿上“水晶鞋”

“不配得感”让人产生沮丧和挫败感,让人自我设限,不敢踏足他认为他不配或者没有资格靠近的东西。他们无法从自己的内心获得肯定和力量,所以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换个角度来说,他们渴望被自身以外的外部力量拯救,就像期待王子到来的“灰姑娘”。

但是很显然,有这种想法的人,最终并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试想一下,如果他是绘本故事中的贝琳达,那么很可能在罗拉一开始挑衅的时候,就认为自己确实不行,退缩了,从来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一切可能性。

只有信念坚定的人,才能最终穿上“水晶鞋”。

3.绘本带给我的教育启迪

首先,尊重孩子对自己私人物品的使用权。

瑞士心理学家米勒说:一旦孩子被当作父母的私人财产,被父母施以控制和利用以达到某种目的,他最基础的成长已经被粗暴地打断了。

对于孩子的私人物品、私人空间,我们首先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不能认为“你的东西还不都是我给你买的”。如果想让孩子分享,那应该是孩子自愿的,如果我们没有办法说服他,那么他有拒绝的权利。

“不配得感”,让现实中的灰姑娘们,无法穿上“水晶鞋”

另外,犯错误是被允许的,重新开始不是懦弱,而是勇敢。

虽然并不是什么大道理,但我在教学中发现的确有不允许自己犯错的孩子,并且出现的概率并不小。有的孩子怕自己犯错不敢做题;有的孩子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情绪崩溃开始大哭,显得特别激动;还有的孩子,哪怕我很温和地告诉他哪里错了,让他改正,他也不能接受,有的还会塞着耳朵低下头去,大喊“我没错”。对于这样的孩子,我通常会告诉家长,平常教育中要接受孩子犯错,并耐心地和孩子一起面对错误,改正就好。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小学生,因为不敢犯错,而不想接受更加有难度和深度的知识,那么后期的教育该是有多费劲!

最后,属于孩子自己的东西,家长要允许他积极努力地争取,而不是一味的退让。

当孩子的东西被他人抢走,找家长哭鼻子的时候,我依然听到有不少家长说“你让一让他好了”或者“勇敢一点,没事的”,这无疑是在否定孩子的感觉,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东西别人可以随意地占有和剥夺,也是“不配得感”的来源。你完全可以告诉孩子“我们想想怎么才能拿回你的手枪玩具”,也许孩子能想出拿其它的玩具去交换,那么不但解决了问题,也会让孩子有种自豪感和确定感。

“不配得感”,让现实中的灰姑娘们,无法穿上“水晶鞋”

结语

《正面管教》中倡导:父母应该是孩子在这世界上的“导游”。

我们每个人,都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孩子的成长,也总能牵绊每一位为人父母者,既然我们愿意为了孩子付出所有,那么不妨再多审视一下,孩子心灵的方向。

像守护孩子的“水晶鞋”梦想一样,去守护孩子正在逐渐成长的坚韧和勇气。

我是元罄,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