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朝代,由周武王姬發創建,是中國曆時最長的朝代。 周朝自建國共統治791年。周武王時期實施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維繫社會秩序,後由盛轉衰,歷經犬戎之禍,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後建立東周,又稱"春秋戰國",最後被秦國統一。周朝是奴隸社會集大成者和封建社會的開端,是中國社會制度轉變的重要時期。
周人早期居於陝西武功一帶,公劉時,周部落則已遷居於豳。他們居住穩定,由遊牧部族漸變為農耕為主的城邑。"周"字最初寫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後來演變為周字。
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週。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以韓、趙、魏聯手打敗執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晉為分水嶺,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遊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於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后稷"。
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建國號為周,定都於鎬,周成王親政後,營造新都成周,大封諸候,制禮作樂,加強了西周王朝的統治 。周成王、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史稱"成康之治"。周懿王繼位後政治日趨腐敗,國勢不斷衰落,由於西戎屢次進攻,被迫將都城遷犬丘。周曆王前後, 私有土地日益發展,周宣王不籍千畝, 標誌著井田制在王畿內的崩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死,次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歷史上把平王東遷之前稱之為西周。
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 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 農業繁盛, 文化也進一步發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當時最基本的社會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
東周,西周覆滅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為王,史稱周平王,定都洛邑,史稱東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智氏家族後,三家分晉,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春秋時共有140多諸侯國。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
周襄王時期發生子帶之亂,周襄王不能平,求救於晉文公。周襄王二十年,襄王被晉文公迫害,在河陽踐土會盟 。周赧王時,國勢益弱,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周赧王八年,秦國借道東周攻打韓國,周人兩邊都不敢得罪,左右為難。東周王城位於諸強國之間,不能同心協力,反而彼此攻殺 。至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國被秦國所滅,同年周赧王病死。七年後,東周國亦被秦所滅,東周滅亡。這一時期是中國的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以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