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女,你最欣赏哪一位?

鹏友程


民国是让人向往的年代,因为哪个年代,才女辈出,四大才女是,呂碧城,萧红,

石评梅和张爱玲,走近她们就如走进另一个世界,从她们身上,会带给你不一样的魅力。四人中我欣赏张爱玲,因读过她的作品。

张爱玲的代表作有《倾城之恋》,《茉莉香片》,《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玟瑰》等,她作品不少,好评不断,影响深远。

我最开始读过她写的《私语》,描写了她许多童年值得留恋的趣事,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草木渐长,燕子归来的青葱岁月,触景生情。她的代表作《红玫瑰与白玫瑰》,写的是爱情与婚烟的演变,爱情是理想中生存,而婚烟却离不开琐屑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张爱玲追求的是脱离现实的纯粹爱情,在无涯的时空里,在浩渺的人海中,一种不问缘由,不问经历的永恒的真爱,她的内心追求的是那种超凡脱俗的爱情,但实现与幻想差距是大的,也让她不由感概,"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部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魂,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一㭑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上的一颗朱砂痣"。她能用犀利的笔触,不露痕迹地挑开了掩饰生活本质的层层叠叠的面纱,不由得让人震撼和醒悟。

我还欣赏她的名句,"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已的泥沼","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等等,她对人生,社会现实,爱情婚姻的描写,刻画得入木三分。

张爱玲,以自身大胆的人生情爱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渗透融合于其中,达到更鲜活更新奇的效果,成为当时文学中一股强劲的新鲜血液。我喜欢她细致入微的描写,也被她的文彩折服,她不愧有奇才异女的盛名,所以我欣赏她。





燕舞展飞


一代才女萧红

在民国时期,我国文坛上涌现出了不少才华横溢的优秀女子,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被人们称作为“民国四大才女”。

这四大才女都很出色,但如果要问我最喜欢哪一个,我想还是才女萧红莫属。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府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她的童年岁月并不怎么美好。由于她的母亲早亡,父亲张廷举续弦后,继母梁亚兰与萧红的感情并不好。

她的父亲张廷举曾担任过呼兰小学的校长、通俗出版社的社长,省教育厅秘书等职,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做派比较新的人物。可他骨子里的观念比较封建守旧。萧红母亲死后,家境也开始变得不怎么好,这时张廷举的工作和家不能做到两头兼顾,加上他心情不好,对家里的孩子也没有太多时间照顾,更没有什么好态度。这些变化都给年幼的萧红留下了很深的印迹。

1928年萧红在哈尔滨读中学。由于受五四进步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受到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萧红对文学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她曾在校刊上发表过一首诗,名叫《吉林之游》,初露头角,就引起人们的热评。

1930年,为反对父亲的包办婚姻,不得已萧红离家出走。后与中学同学汪恩甲相爱并同居,不幸的点怀孕后被抛弃。当时萧红挺着大肚子,生活陷入了困境,只能困守东兴旅馆。旅馆老板还逼着萧红赶快还账,说不还就将人她卖到道外圈楼(低级妓院)去抵债。

没办法,困境中,她向报社投稿,由此认识在报社的萧军,拉开了两人相爱的序幕。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萧红正式走上写作之路。萧红与萧军曾出版过合集《跋涉》,他们二人对鲁迅先生十分敬仰,经常与鲁迅有书信往来。鲁迅也在看过他们作品后,还邀请二人到上海叙谈。

在上海,在鲁迅亲自指导下,萧红很快创作并发表了小说《生死场》,而萧军也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八月的乡村》。后来二人的作品都被鲁迅收集到《奴隶丛书》中。

《生死场》以哈尔滨近郊某农村为背景,描写“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荒野景象,写出了东北乡村底层人们在黑暗的生存状态,以及当地村民和他们视为珍宝的土地,以及牲口之间的故事。

写作《生死场》时,萧红只有23岁,此时她正被父亲软禁于阿城县,对她逃避包办婚姻和男友私自外逃的惩罚。因此,《生死场》的故事。就是以萧红被软禁在阿城张家地主庄园的那几个月的见闻作为创作素材。

后来,在上海时,萧红和萧军的感情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裂痕,二人就相约暂时分开一年,萧军回到了青岛,而萧红去了日本东京。

1937年抗战爆发后,萧红又认识了她人生中第三个男人,东北作家端木蕻良。萧红跟端木是在上海的《七月》筹备会上相识的。其实萧军跟端木一开始关系也是比较友好的。但是后来,两人关系开始恶化。端木确实是十分欣赏萧红的才华,最终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这里面的情感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但这和萧军与萧红的关系发生裂痕和危机有很大的关系。

1938年2月萧红与萧军在西安正式分手,1938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这件事在当时的文艺界中饱受非议。因为那时的左翼文学圈子里的人大多对端木这个人没有什么好感。所以萧红和端木结婚后,就立即遭到不友好的隔离与拒绝,之前跟她和萧军往来的一些作家朋友,这时也大多不和她来往了。

1940年初与端木蕻良二人来到香港,这里也是萧红生命中的最后一站了。

当时的萧红身患重病躺在病床上,她内心十分害怕端木此刻会抛弃自己。而端木也确实有八天左右时间不在萧红身边。这让萧红对他产生不满和失望。虽然萧红死时陪在她身边的还是端木蕻良。

萧红在死时留下这样的遗言:“我将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可以说萧红一生确实受尽人们白眼冷遇,但对于她遗言中“白眼”和“半部红楼”到底指的是什么?一直以来人们猜测很多,至今没有一个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释。

萧红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主要作品有小说:《跋涉》、\t《生死场》、《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马伯乐》、《呼兰河传》、《手》、《小城三月》、《萧红短篇小说》。散文有:《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t》、《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t《萧红选集》。

要说萧红作品中最有成就的应该还是她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小说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中的第九位。


D东哥


斯人早挺,忆之无用,有才无才皆与我无关,管他们干嘛?明早我还没有早餐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