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遮不住——一所乡村初中校长今年“县管校聘”后的思考

开学已经快1个月,全国各地学校“县管校聘”的大幕徐徐落下。

对于各学校校长来说,经历这次潮水冲涮,仍能感受到急流过后的暗流涌动;对多数老师来说,工作和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而对于少数老师来说,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整个“县管校聘”犹如一幕大戏,演绎着教师们的种种众生相,有情与理的碰撞,有去与留的忐忑,也有喜与愁的纠缠。

我的母校是中原某省一所乡镇初中,我毕业后又在那里任教10多年,对校内情况非常熟悉。

母校暑假前学生有15个班级约600人,老师近60人。

根据上级要求乡镇初中师生比例,母校老师共定编制45人。经历过暑期紧锣密鼓的“县管校聘”后,目前学生人数变化不大,而老师人数45人,减少了15人。其中新聘进老师4人,流出老师约19人。

先来说一下新聘进的4位老师。其中1人为今年毕业大学生,1人为县重点初中数学老师,2人为周围普通高中数学老师。

值得一提的是,校长对新聘进的这几位老师非常满意,他们是校长特意向教育局里申请的老师,以弥补学校数学学科不足。

但这位来自县一中的老师对自己来到乡镇似乎并不满意。因为县一中数学老师人满为患,流出指标较多,他觉得自己是一个牺牲品。他来当天校长亲自为他接风,极力想让他尽快适应目前环境。另2位来自高中的老师无所谓,他们“分流”到这所初中是自愿的,因为离家近一些。

再来说说“分流”出去的10多位老师的去向,大体有4种情况。

1、被县城学校聘走4人,去向分别是县重点高中1人,县城初中2人,县城小学1人。

2、分流到本乡镇中心小学2人,村小3人。

3、本校落聘后又在学区二次评聘中落聘者2人,目前工作仍无着落,等待局里安排。

4、办理病退手续老教师2人,其中1人58岁,1人59岁。

5、辞职去经商1人。

整体来看,学校顺利完成了教育局分配的分流指标,整个“县管校聘”工作还算“波澜不惊”,目前老师队伍比较稳定。

我跟校长很熟,聊到这次“县管校聘“,他先是长舒了一口气,接着又叹一口气。

我把和他聊天的内容,整理出下面几点。

一、从目前来看,“县管校聘”促进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效果暂时并未完全体现。

在这次“县管校聘”中,学校一共被县城学校聘走了4个老师,都是学校里的教学骨干。而聘来的县城老师却只有1个,整体来讲,学校的教学实力反而下降了。长此以往,乡镇学校的老师一年年向县城流动多,而县城老师向乡镇流动少,明显不对等。

母校出现这一情况并不是个例,很多乡镇学校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

按“县管校聘”流程,由某学校先行聘请中层管理人员,再聘请学科老师,如果老师落聘后即分流到其它学校二次聘任。

这样一来,城里学校占据选择的主动性,首先能保证自己学校的精英老师不流失,然后再聘请其它学校的优秀老师,对本校表现不好或能力不足的老师进行置换,其结果必然是教学能力强、业绩突出的老师逐渐向教学条件好、待遇较高的城里学校流动,而城里学校分流出来的教学能力较弱或存在问题老师逐渐边缘化,向乡镇或偏远地区流动。

这样反复捣腾,必然导致出现城里学校老师整体素质越来越强,而乡镇或偏远学校老师整体水平每况愈下的情况

青山遮不住——一所乡村初中校长今年“县管校聘”后的思考

二、“县管校聘”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操作简单、摊派指标的现象。

母校在评聘老师过程中,也按上级要求制定了考评细则和评聘流程。但实际上,这些考评很难量化,存在较大争议。校长最后无奈,只得以教学成绩“论英雄”,在老师竞聘上岗时,简单使用“末位淘汰制”,教学成绩排倒数的走人。

流向小学和落聘的老师就是这样产生的。这种做法是无奈之举,虽然成绩有目共睹,老师表面上没有异议,实际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对一些年龄较大老师和新老师不利。两位老教师,还有一位去年才分配来的年轻老师,他们都被“清理门户”,两位老教师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那位新老师则被分流到小学。

“县管校聘”前要先定员定编,教育主管部门按照现行师生配比测算出编制,明确了各所学校必须落聘指标,并分摊到各校,要求学校必须落实。这种分解指标的做法,当然能解决学校人浮于事的问题,但操之过急,也容易引起老师队伍的较大波动。

青山遮不住——一所乡村初中校长今年“县管校聘”后的思考

三、老师中普遍存在“铁饭碗”可能端不稳的焦虑感。

“县管校聘”,确实激起了一潭深水,老师们的心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真的不好当了。老师队伍的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变化,一些得过且过混日子的老师这一次虽然涉险过关,但心有余悸,工作表现跟以前大不一样。

但也有少数老师认为,以前做老师虽然待遇不高、社会地位不高,但收入稳定,旱涝保收,所以想做下去,现在没有了这种稳定感,觉得与其将来被淘汰,不如及早离开,有1个老师当即就办理了离职手续。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今年是“县管校聘”第一年,有经验,也有教训。它犹如一只船桨,搅动了老师队伍这潭沉寂多年的静水。它是一次积极的尝试,自然毁誉各半,褒贬有加,但它毕竟带来了活力,带来了新气象。

希望顶层设计者们能倾听基层老师的声音,把这项旨在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大事做得更好。

您所在学校“县管校聘”情况如何?您对“县管校聘”有何感受呢?

青山遮不住——一所乡村初中校长今年“县管校聘”后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