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盛產風流人士,背後有什麼深層歷史原因?

風流人物,盡在魏晉南北朝。和其他朝代的名士相比,魏晉名士更加與眾不同。他們狂狷不羈,率真灑脫,放浪形骸,不受任何約束。到今天,魏晉風流已成為放蕩不羈愛自由名士的專屬名詞。

魏晉名士的代表人物包括“竹林七賢”和“蘭亭名士”,陶淵明等。這些名士性格直率豁達,行為脫俗,他們用言行,詩文,藝術追求藝術人生,使這個時代的文壇百花齊放,他們也受到後人的推崇和追捧。

那麼為什麼分封割據,政治黑暗的魏晉時期有這麼多風流人士?背後有什麼深層原因?


魏晉南北朝盛產風流人士,背後有什麼深層歷史原因?

魏晉風流

一、內部的分裂和動亂

中國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大亂世。當時政治一團黑暗,處於分封割據時代。整個中原像一灘爛泥,被壓迫的文人學士們沒辦法,只能投身文學,於是文壇百花齊放,異彩紛呈。

翻看魏晉南北朝歷史,有戰爭,有動亂,有流血,有餓殍,有清流,有暢意,有困苦,唯獨沒有太平。魏晉南北朝,分裂和動亂是其主要政治特徵。在魏晉四百年時間裡,出現三十四個政權,三分三統。戰爭與亂世都是家常便飯。很多著名戰役都來自這個時代:像官渡之戰,淝水之戰等。直到隋滅陳國,動亂才結束。

歷史上名人描述過動亂的畫面:比如曹操《蒿里行》裡記錄“千里無雞鳴,白骨鹿於野”;王粲在《七哀詩》中也寫道:“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亂世中,最苦的是平民百姓。在魏晉時期,好兒郎為戰爭流血赴死,田地荒廢,父母老去。幸福的家庭家破人亡,而人命卻不值一提,生死茫茫無依傍。

除了老百姓過的悽悽慘慘慼戚,文人命運也很慘。在動亂不堪的政局裡,入朝為官,朝不保夕。出世隱居,又恐怕一朝被召回朝廷做官。文人空有報國之志,卻無投門之處。不用說實現理想,能保住性命就不錯了。

政治上,南朝實行“禪讓制”,表面禪讓,實際是割據力量奪權的遮羞布。那個年代,誰有實力誰就做皇帝,政治局勢瞬息萬變。君臣義氣被政治家們拋到腦後。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換新皇帝,舊臣性命堪憂。

思想上,傳統儒家思想,君臣孝道已完全被摒棄。朝堂上只有專制和高壓。一朝換位,一旦有不當的言辭和舉動,可能瞬間就喪命當場。

竹林七賢阮籍,拒絕和司馬氏結親,喝酒大醉六十七天,最終惹惱司馬政權,付出性命;魏晉名士謝靈運,死於懷念前朝;石崇,陸機死於黑暗的政治泥沼。非常時期,人人只求自保,不論道德。皇帝可以投降反臣,名士可以獻媚求生。在生命面前,尊嚴不值一提,勇氣也被消耗殆盡。

魏晉南北朝盛產風流人士,背後有什麼深層歷史原因?

竹林七賢

二、外部少數民族的滋擾

除了內部爭鬥和衝突,北朝的軍事侵擾也是魏晉多風流名士的重要原因

自420年劉裕建宋到隋朝開國共170年,這一百多年是南北朝對峙時期。據史料統計,南北朝爆發戰爭138次,伴隨著戰爭的有勞動力銳減,掠奪人口,百姓受難。南北朝對峙大部分時間裡,北朝實力都比較強,尤其是北魏統一北方後,經常南下侵害百姓,掠奪人口,而在戰爭中被俘虜的百姓基本無生存希望,據資治通鑑記載:

魏軍在攻破南袞,豫,徐,袞,青,冀等六州後:

“丁壯者即加斬截,嬰兒貫於槊上,盤舞為戲”

北魏還抓捕宋民到北方,充當奴隸,每次南侵,江淮都會受到很大破壞:

當時“喋喋黔首,強者為轉屍,弱者為虜,自江淮至於清,濟,戶口數十萬,自免湖澤者,百不一焉。村井空荒,無復雞鳴犬吠。時歲唯暮春,桑麥始茂,故老遺氓,還號舊落,恆山之響,未足稱哀。六州蕩然,無復餘蔓殘構”。

可以說,北魏的侵襲對南人來講,就是一場浩劫。北魏將兇猛如虎,鐵蹄之處,家破人亡,慘絕人寰。內憂外患雙重加持下,百姓苦不堪言。文人朝不保夕,要麼避開人世“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要麼放棄尊嚴,苟且一生。


魏晉南北朝盛產風流人士,背後有什麼深層歷史原因?

劉伶醉酒圖


三、內憂外患,鑄就“魏晉風流”

外部少數民族侵擾,民不聊生;內部衝突不斷,割據動亂。這樣黑暗的政治背景下,一部分文人入朝做官,為了活著,他們放棄尊嚴和責任,一部分文人則隱退避開俗世,放浪形骸。政治動亂,內憂外患是魏晉風流盛行的主要原因。

內憂外患的加持下,困頓文人們在憂憤落魄中創造出異彩紛呈的文學作品。詩詞的華麗在他們手上發揮到極致。田園,山水,邊塞題材得到開拓和發展。

其中,極富盛名的包括:五言宗師曹植,山水始祖謝靈運,田園師祖陶淵明等等。此外抒懷詠古詩,遊先詩也盛極一時,四六體駢賦文也在這個時代發揚光大。

晉宋時期著名詩人陶淵明,為躲避政治災禍,罷官歸田。他在《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中寫道:“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明確表達了其“避俗世,躲災禍”的政治理想,影響後世四百年。

魏晉文人大多報國無門,懷才不遇,過著一生困頓的挫折人生。政治無望,於是他們只能在山水間尋求解放和救贖。這些困頓的靈魂卻造就異彩紛呈的文壇。

皇族曹植,由備受曹操寵愛的天才詩人,到落魄藩王。人生大起大落,嚐遍人間冷暖。他創作的《白馬篇》膾炙人口,流芳千古,其中“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塑造一個生動感人的愛國英雄形象。

《怨歌行》中,曹植吟詠歷史:“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長。今日樂相樂,別後莫相忘。”借古人酒杯,抒心中之鬱悶,千萬感慨賦予詩詞。

苦悶的靈魂需要作詩來抒發,阮籍《詠懷》中這樣寫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靈魂苦悶到極致反而成就了超脫物外的風流之感。嵇康《琴歌》有言:

凌扶搖兮憩瀛洲。要列子兮為好仇。餐沆瀣兮帶朝霞。眇翩翩兮薄天遊。齊萬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


魏晉南北朝盛產風流人士,背後有什麼深層歷史原因?

魏晉風流名士


四、 結語

魏晉南北朝之所以聚集文人,形成魏晉風流之態勢。實因內憂外患,所處時代混亂不堪,文人空有才華懷才不遇。身心還受政治壓迫。長達四百年動盪的社會,讓文人處境艱難。於是一腔鬱悶,悲憤無出抒發,只能寫在詩詞歌賦之中。

魏晉南北朝文學家作品主要基調是悲傷,苦悶,也有超脫,自然和優美的。他們就像出淤泥的白蓮花,聖潔,璀璨。他們的風度,舉止,作品都被歷朝文人推崇,敬仰和傳承。可以說魏晉風流傳於後世,永不泯滅。

參考文獻:

名士風流--魏晉人士形象研究

衝突與融合:魏晉南北朝時南人北遷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