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入秋没多久,已经被早晚“冷势力”安排的明明白白了。打开微信朋友圈,也是吐槽一片:“天气你慢点冷,我还没钱买秋裤”、“先不要降温,工资没发,秋衣还没着落呢”……
小侣想说,秋衣秋裤啥的先等等,不是还有“秋冻”的程序没走呢吗。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那么关于“秋冻”你了解多少?今天我们就聊聊“秋冻”吧。
“秋冻”那些事
什么是“秋冻”?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为什么要“秋冻”?
天气逐渐变凉,昼夜温差很大,人的毛孔需要闭合起来以防着凉。如果过早就把厚衣服穿上,毛孔就会因为受热而开放,那降温带来的寒气就容易透过毛孔来伤人。但“秋冻”也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冻,比如当气温下降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头部,脚部和腹部。因为“寒从脚起,热从头散”,如果双脚受凉就易引发感冒、支气管炎、消化不良等。
“秋冻”有讲究
四个部位要捂好
1
腹部
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后容易胃痛,经期女性受寒后容易痛经等。
2
双脚
“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加之足部皮肤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3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4
肩部
初秋时节,夜晚寒凉,人体肩部受凉时间久了抵抗力下降,容易被“风寒湿邪”侵袭肩部,可能出现肩周炎。所以,初秋时节肩部要注意保暖。
“秋冻”需谨慎
五类人千万别冻
1
心脑血管患者
气温变化较大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可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所以,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秋冻”,还应注意保暖,随着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服。
2
哮喘和支气管炎患者
对于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就较差,容易被病菌、病毒入侵引起感冒、咳嗽、扁桃腺炎和肺炎。哮喘患者对气温、湿度的季节变化极为敏感,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有哮喘和支气管炎的人,最主要的是不能感冒,对此一定要特别小心。
3
胃病患者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有些人在深秋吃冷饮,或喜食辣椒等辛辣食物,这些饮食习惯都极易引发胃病。
4
老寒腿患者
老寒腿患者在受寒时会使症状加重。老寒腿属于中医“痹症”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受累的关节以膝关节为主,常出现关节疼痛,有时伴有肿胀,上下楼或下蹲时疼痛加剧。得了老寒腿病的人,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
5
体寒的女性患者
对于本身怕冷,尤其是一到冬季就手脚冰凉、小腹寒冷的女性来说,秋季时务必要注意自己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体质的寒性,受到宫寒、月经不调等疾病的侵扰。
“秋冻”要正确冻
“秋冻”该如何冻?
1
洗手洗脸用冷水
从秋天开始养成用冷水洗手、洗脸的习惯,即使到了冬天也应该坚持。天气变冷是一个逐渐降温的过程,所以只要提前坚持,大部分人都能适应,常年坚持,会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2
室外活动不能断
虽然天气变冷,但是室外活动不能戛然而止。爬山、骑车、练太极,呼吸呼吸野外的冷空气等等都很不错。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可以促进消化和吸收,加强呼吸系统与新陈代谢的功能,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肌肉的耐寒及抗寒能力。
3
衣服添加不着急
由于体质的差异,每个人的御寒能力也不同,但其实绝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对冷环境的逐渐适应,慢慢提高御寒能力。在15℃以上的气温中,避免过早过度的添衣保暖,要让自己有暴露于冷环境的机会,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让身体更好地适应以后更加寒冷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