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蔺县古蔺镇始终坚持把加强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凝聚群众的主心骨,引导群众自治,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切实解决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组织引领,疏通基层治理“通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建强基层组织,筑牢基层堡垒,选优配强村集体领导班子是关键。
近年来,古蔺镇王堂村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公开选拔培养后备干部,建立“一选取、二锻炼、三提升、四运用”的培养机制,实施“榜样引领”工程。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一线发现和选树一批“立得住、学得来”的身边榜样,激发后备干部队伍投身基层、干事创业热情。
“骂着骂着,他们就把心里话说出来了,我们也就知道他们的顾虑,就能找到解决办法”。 王堂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光其说,王堂村聚居点在建设初期,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征地政策与城区大不相同。为了给老百姓普及政策,做通思想工作,他每天带领村委干部坚持到村民家中 “打卡”“讨骂”。
通过反复宣传、多次磋商,王堂村320亩征地拆迁工作圆满完成,没有留下任何遗留问题。
面对复杂的基层社会治理条件和环境,王堂村党支部将党旗扛在肩上,开启“村组干部直通车”,要求村组干部每月不少于两次入户走访,了解村民所需所想,在走访中听民意、查隐患。截至目前,共解决村民生活难题112个,排查各类安全隐患26起。
坚持法律底线,“零距离”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王堂村充分发挥“三三调解制”,注重用法理、亲情、感情去化解邻里矛盾和村内纠纷,使乡镇等上级鞭长莫及、不宜直接参与的矛盾纠纷及时被发现并得到有效解决,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情况能稳控、矛盾不上交。“三三调解制”运行至今,已化解邻里矛盾和村内纠纷60余起。
村组工作千头万绪。然而,王堂村还要管理好因为交通、医疗、上学不便,为全镇24个村新建的“大家庭”,破解聚居点工作难题。为此,王堂村在实行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楼栋长巡楼制”,对聚居点内“老、弱、病、残”类住户进行巡楼问询,让弱势群体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爱。
目前,在党支部的“硬气”作风和“温情”服务下,王堂村聚居点村民的生活过得越来越滋润。
(责编:高红霞、罗昱)
德治法治,铸就基层自治“灵魂”
茶余饭后,在村活动室听一听“法德讲堂”,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邻里有矛盾,可以在“报告质询会”上评评理;遵规守约,可以在“积分管理”上争先评优……
针对农村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严重影响社会风气的现象, 王堂村开设“法德讲堂”和“报告质询会”, 围绕身边事“以案说法”, 充分发动村民自治,揭露身边不赡养老人、阻工阻路、缠访闹访等乱人、乱事、乱相线索,对其教育、训诫,并且将“乱象”治理典型案例作为对村民实施法治教育的素材,公开曝光,有效提升了王堂村向善向好的社会风气。
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正逐步成为“王堂人”的行动自觉。
“我每天坚持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在检查时受到村里的表扬,积了5分。”王堂村村村民杨林强说:“虽然说村上发的东西值不了多少钱,但这是一种荣誉。”
据了解,为引导广大群众讲文明、爱环境、除陋习、树新风,王堂村采取“积分管理”,一户一档建立积分档案,将遵规守约情况作为评比“五好家庭”“卫生光荣户”“好媳妇”等系列评先树优活动的重要依据,增强村民“众评亮绩、争当先锋”的意识。
如今,王堂村已从环境脏乱差、管理落后的“后进村”,变成管理完善、村组和谐的“全省卫生示范村”。
集体经济,撑起基层治理“骨架”
随着村里居住“环境指数”提高,王堂村“经济指数”也同步攀升。产业从无到有,王堂村农民变“居民”的目标正在变为现实。随着博鸿鞋业扶贫车间、海升柑橘园等企业的”落地生根“,为村民提供的就业岗位也越来越多。
据了解,为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王堂村结合就业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针对部分村民因年龄偏大、学历低、技能缺乏、因病因残而产生的就业难题,对有就业意愿和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村民进行摸底排查,并根据贫困户自身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科学设置与贫困户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公益性岗位,做到人适其岗。
以扶贫小岗位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达到拓宽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同时,“王堂模式”还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唤醒乡村振兴活力,在润物细无声中铺就“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优美画卷,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四川新闻网 钟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