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科学家,事迹两次登上美国头条,国内却鲜为人知


他是中国科学家,事迹两次登上美国头条,国内却鲜为人知

搜图

编辑

他是中国科学家,事迹两次登上美国头条,国内却鲜为人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祖国的感召下,一大批留美学者陆续归国,形成了第一次“归国潮”。1951年10月9日美国司法部的禁归令的出台,第一次“归国潮”也戛然而止。

1954年7月,美国逐渐放松和撤销了对中国留学生的禁归令,第二次“归国潮”再次出现,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一批学者陆续回到祖国。

第二次归国潮的形成,得益于中国留学生在美的不懈努力与斗争,这其中就包括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他的照片及事迹两次登上了美国报纸头版。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司法部明令禁止学习理、工、医、农的中国留学生回国,收回了很多学生的护照。师昌绪当时正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护照也被收走了。

1952年6月,博士毕业回国无望的师昌绪,在美国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麻省”)找到了一份助理研究员的工作。他一边做努力做研究,一边积极参加相关的组织和活动,争取和寻觅回国的时机

他是中国科学家,事迹两次登上美国头条,国内却鲜为人知

1953年,师昌绪在麻省理工学院

刚到麻省的时候师昌绪住在研究生宿舍,后来他和张兴钤、林正仙两个回国积极分子一起在外面租了房子。几乎每个周末,师昌绪都要为归国活动奔走,不是去费城找李恒德(回国斗争中心人物)商量对策,就是到纽约找熟人聊天从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再或者呆在图书馆查阅新中国的消息。

1953年夏天,师昌绪参加了一次重要的聚会,聚会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如何争取回国。在认真分析了情况以后,留学生们一致认为要将问题公开化,让美国民众能够了解中国留学生们的回国态度,这样美国政府就不能明目张胆地迫害中国学生了。同时,他们还需要与国内取得联系,争取得到祖国的支持。

他是中国科学家,事迹两次登上美国头条,国内却鲜为人知

为此,师昌绪和其他留美学生准备了几封信,其中一封是写给周恩来总理的。在给周总理的信中,师昌绪及留学生们介绍了在美留学生的情况,并且表达了部分留学生强烈的回国愿望,希望政府予以协助。信写好后,费城和波士顿地区的留学生们在上面签了名,为防不测,当时的留学生们一致同意,凡是有家室的都不要签名。

随后,师昌绪利用到芝加哥开会的机会又争取到一些留学生签名。当时的局势十分紧张,如果消息一旦泄露,他很可能会因联系共产党而被捕,但师昌绪并不畏惧,最终争取到了15位留学生在信上写下了名字。

他是中国科学家,事迹两次登上美国头条,国内却鲜为人知

留学生致周恩来的信(图片来源《钤记:张兴钤传》)

信准备好了,如何将信送回国又成了难题。大家分头行事,尝试了不少方法,最后还是师昌绪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找到了一位印度朋友,请这位朋友帮忙联系印度驻美大使馆的教育参赞,于是这封信通过印度辗转寄到了国内。

1954年4月,联合国召开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在外交上和美国第一次直接谈判。中国大使黄华在会上,对美国政府扣押中国留学生回国提出抗议,而那封信就是关键依据之一。美国谈判代表则在会上提出了以中国留学生交换被俘虏的飞行员的要求。

此时,扣押中国留学的事件开始曝光,并引起美国民众的关注。师昌绪等5个住在波士顿的留学生,首先接受了采访,表达了想要回国的迫切愿望。但美国媒体却曲解了他们的谈话内容,目的是希望留学生同意与扣留在中国的美军飞行员做交换。

他是中国科学家,事迹两次登上美国头条,国内却鲜为人知

《波士顿环球报》在头版头条刊登师昌绪(左)、林正仙(中)、张兴钤(右)接受记者采访的照片(图片来源《钤记:张兴钤传》)

面对美国媒体颠倒黑白的报道,留学生们郑重声明:“我们来美国求学,求学完毕就应回国;而飞行员入侵中国是犯罪,完全不能对等。”

为了将事情的真相公之于众,师昌绪和留学生们还准备了一封致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公开信。信由梁晓天起草,一共有26名留学生在上面签了名,师昌绪再次勇敢地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为了扩大影响,留学生们认为这封信不仅要寄给总统,还要寄给美国国会参议院、各大媒体以及联合国,大家决定由师昌绪负责印刷这封信件。师昌绪花53美元买了一台二手的滚筒式油印机,每到夜深人静时就开工印刷了,师昌绪和留学生们一共印了上千份。

为了保证行动成功,平时他们行事都十分小心,师昌绪要打电话就去公用电话亭,而不用寓所内的电话。因为师昌绪和张兴钤、林正仙接受过美国媒体的采访,并且头版还刊登过他们的照片,要是还在波士顿寄信,他们怕引起美国政府的怀疑。于是8月7日,师昌绪带着近千份印好的信,登上了前往纽约的火车。

他是中国科学家,事迹两次登上美国头条,国内却鲜为人知

1954年8月,26位中国留学生联名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信

火车上,师昌绪遇到了列车员查票,列车员突然问他:“你为什么要回红色中国?”他虽然紧张,但依旧故作镇静地说:“要回家孝顺父母,娶妻生子”,还讲解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孔子名言。那位列车员便没有再追问下去,也没有发现师昌绪当时随身携带的两大箱宣传单。

为什么列车员会认识师昌绪呢,原来是《基督教箴言报》曾刊登了他的专访,还配上了大照片。

他是中国科学家,事迹两次登上美国头条,国内却鲜为人知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对师昌绪的专访

师昌绪到纽约后,和另外两个留学生,用了两个小时发完了公开信,连夜返回了波士顿。

公开信发出后,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很多美国公民写信给参议院要求放行中国学生。8月11日,艾森豪威尔总统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当记者以此提问时,场面一度异常尴尬。

在国内外的压力下,22名中国留学生在1954年得以回国。次年,美国政府再次放行了包括师昌绪在内的76名中国留学生。

师昌绪要回国的决定,从始至终都没有和他的主管教授M.Cohen说过。他的老师是看了到报道,才知道师昌绪想回国。师昌绪是M.Cohen教授最喜欢的学生之一,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教授把师昌绪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想回国?是因为工资低,还是职位低?如果有困难可以解决。

师昌绪回答道:“这些都不是我回国的理由,自己是中国人应该回中国去,现在中国十分落后,需要我这样的人,而美国像我这样的比比皆是,我在美国发挥不了多少作用,而且中国人主张孝道,我的父母都已年迈,需要我照顾。”

老师支持师昌绪的决定,并暗中予以帮助。当时师昌绪负责主持美国空军有关高强度钢的课题,为了帮助他回国M.Cohen教授并没有向美国空军基地报告此事,否则师昌绪很难顺利回国。后来,在师昌绪工作基础上研发出的300M超高强度钢,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

1955年6月,师昌绪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了回国的归途。

回国后,师昌绪加入了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继续从事合金研究,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师昌绪也因为在此领域的丰硕成果,于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