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叔英公古墓,位於今天的潮州市潮安區古巷鎮古巷鄉古一村虎墳埔,墓碑坐庚向甲兼酉卯,至今已有九百餘年曆史。當地人稱北宋時代的叔英古墓是“潮州九縣餘公墳”,稱其墓穴是虎地,因此叫虎墳埔。古巷鄉在明初建鄉,有600多年曆史;而虎墳埔的歷史比古巷鄉還早300年,可見餘叔英公古墓歷史之悠久。
餘叔英公出生於北宋景佑元年(1034),字則含,一字景才,號勉齋。他是嶺南餘族始祖北宋名臣餘靖公的第三子,能詩善書,為政寬簡,被後人尊稱為余姓二世祖。
據說餘叔英公出生時,其父餘靖公十分高興。當時,餘靖公任校書郎,同朝職方司事董贇賦詩祝賀,為此靖公賦詩一首《和董職方賀誕子詩》:
天幸依仁守列藩,佳篇為貺荷謙尊。
固慚彛鼎無勲閥,且喜桑弧有子孫。
豈比芳蘭庭下秀,預知苦李道傍繁。
日臨庶獄虞陰譴,敢望髙開納駟門。
餘叔英公自幼聰穎過人,勤奮上進,天賦過人。皇佑四年(1052),他登明經進士,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在多處州庠教授儒學。嘉佑六年(1061),因學習勤奮,交友持重,深得器重,不久便被委任為大理寺評事(官正八品,相當於現在的高等法院判官)到湖南長沙工作,並懋州軍監。自入仕後,聲名漸起,為人為官之道為世人所稱讚。
守父喪期滿後,他實授大理寺評事,累官至朝散大夫(官從五品上),後晉封光祿大夫(官從二品)。餘叔英公於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5)到潮州任知軍州事(即掌管操作軍事),他尚中和之道,鐵面無私卻心懷柔情,為官數十年,政聲顯著,留下不少耀眼事蹟。
後來,餘叔英公因喜歡潮州風土之美,故後代子孫定居於潮州,始建賢德坊於楓溪,後移潮州城內,餘叔英公由此成為潮余姓之先世。余姓分支派衍始繁盛,並逐步遍佈於粵東各縣,今可謂是潮汕地區之盛族,人口大約有十幾萬。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餘叔英公在任潮州知府期間,他重視文化教育,大力扶持書院。1115年,他於潮州卒於任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餘叔英公是儒家精神滋養的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一腔熱血,勤政愛民,不避風雨,為官清廉,敢說敢做,赤誠實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人,實是為官之楷模,後輩的榜樣!潮州牌坊之歷史實可溯源於此。
回顧餘叔英公的一生:
他為人子,年少得志,品學兼優,光耀門楣。
他為人臣,鞠躬盡瘁,佳政頻頻,一生清白。
他為人父,錚錚勸誡,躬行踐履,育子有方。
官場沉浮數十年,餘叔英公始終以中和之道處之,一身清白,兩袖清風。他治理一方善惡分明,興修水利,救災賑荒,尤其是在地方任上治理一方,政績赫赫,美名流傳甚遠。“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安貧樂道,無愧於“真儒”。
如今,叔英公墓為潮州市不可多得的歷史古蹟,其事蹟更值得後輩子孫緬懷與傳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將餘叔英公墓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實是理所應當了。#歷史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