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时起,至公元8年底王莽代汉自立止,享国长达二百一十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
有一个巧合的地方是,西汉一头一尾两位掌权者——奠基人刘邦、掘墓者王莽,不但都有人到中年后的人生剧变,他们之间似乎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一段记录在史书中的传说
汉高祖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原本只不过是泗水郡的一个亭长,过着普普通通的百姓生活,只因一次奉命押解徒役去骊山的途中出了问题,大量徒役逃亡,以至于他不得不带领着十余个人前往芒砀山间落草。
却不料路遇白蛇挡路,众人见状皆畏惧不敢前进,唯有酒酣耳热的刘邦混不吝地走上前去,手起剑落,将那白蛇斩为两段,便接着大摇大摆地继续往前走了。待随后众人畏首畏尾过来一探究竟之时,却早已不见刘邦的踪影,只有一个老妇人抱着白蛇在路旁哭泣,众人问之,答道:“有人杀了我的儿子,所以哭泣。”众人大骇,问道:“你的儿子在哪里被人杀了?”老妇人答道:“我儿乃白帝之子,化作为蛇,因为挡路,被赤帝子给斩了。”众人听罢,以为老妇人犯了傻,正待讥笑于她,却不想一遛烟的功夫,老妇人早已不见踪迹。
是为赤帝(刘邦)斩白蛇的传说,清楚明白地记录在了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之中。
后来,不知何人又为这个故事添加了一个后续。
话说当日赤帝子刘邦欲斩白蛇之时,白蛇口吐人言,对刘邦言道:“休伤吾命!”刘邦酒酣之际不解道:“为何?”白蛇答道:“你斩我头!我乱你头!你斩我尾!我乱你尾!”刘邦朗声笑道:“那好!我既不斩你的头,也不斩你的尾。”说罢,手起剑落,将白蛇从中斩为两段。
后来,白蛇托生成人,取名为莽,代蟒蛇之意,这便是后来将汉截为两段的新朝皇帝王莽。
王莽与刘邦的关系也正是因这段传说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二、田氏传人
传说终归只是传说,作为饭后谈资即可,不必太当真。不过,历史上的王莽,其祖上倒是跟刘邦有些渊源。
话说,楚汉战争的序幕是刘邦攻破彭城正式开启的,然而,此时的项羽却并未在彭城老家。他到底去哪了呢?原来,此时此刻,他正在齐国打他最恨的田氏“余孽”。曾经的齐相田荣,本来是项羽的叔叔项梁的战略伙伴,可就因为齐国内乱,田荣回救,直接导致了项田两氏的决裂。因为项梁在此后不久身死,所以,项羽认为,正是因为“临阵退缩”的田荣,才导致叔叔实力减弱,以至兵败身亡。于是,他在分封十八诸侯王的时候,完全没把田荣放在眼里,反而放了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在他的地盘上,并把田荣所支持的齐王田巿改封为胶东王。田荣闻听,自然大为不满,于是索性把三王杀的杀、逐的逐,自己做起了齐王。
项羽听说后,心道:”这还得了,岂不反了天了?“,一听令下,便挥师齐国,直捣田荣的老巢临淄,不但顺利搞死了田荣,还把满腔的恨意都加在了齐国老百姓和降卒的身上,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以至于原本战意没那么浓的齐国老百姓,为求自保都站到了项羽的对立面,团结在了田荣的弟弟田横身边。最后的结果,项羽打田荣很轻松,打田横倒了耗了一年多也没打下来,反而给了刘邦充足的时间定三秦、破彭城,从这个角度来说,田氏是对刘邦有帮助的。
后来,刘邦建立大汉朝,本想招降田横,却不料田横最终在距洛阳三十里处自尽了。不过,刘邦也从田横的身上看到了田氏在齐国的巨大影响力,于是,未免齐国田氏势力壮大,便下令大规模地将田氏后人迁到了关中。
这些原本的齐国贵族后裔,到了关中以后,却有很多都没保留田姓,反而改成了其他姓氏,比如著名的第一姓至第八姓,而在此之外,而除此之外,还有一支田氏后裔改为了王姓,其后人在西汉后期的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是汉末最为强大的政治力量。
此一分支出自于前文所提到的济北王田安,他有一个玄孙,名为王禁,育有八子二女,王氏家族的富贵正是源自于王禁的二女儿,其名为王政君,即孝元皇后,西汉后期最有权势的女人,王莽的亲姑妈。
当年的楚汉战争,正因为田氏在齐国的牵制,给了刘邦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最后建立了大汉朝;而到头来,却又是田氏的后人王莽亲手夺走了西汉的江山,这便是历史的一种巧妙轮回。
这还不算完,王莽之所以能够夺走大汉的江山,还跟刘邦当初一个未解决的问题息息相关。
三、刘邦未解决的问题
刘邦想换太子,应该算是一个人尽皆知的事情。
有人说他是因为太爱戚夫人了,所以才想让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坐江山;也有人说,吕氏已经在汉初拥有了盘根错节的势力,让刘邦感觉到了威胁,尤其是曾经吕氏的手下——代相陈豨的谋反,让刘邦更是对吕氏颇为忌惮,担心有朝一日他的江山会落入吕氏之手。
可是,不管怎么说,戚夫人所代表的终归不是刘邦所率领的砀泗集团的利益,自然也不会得到这些老臣子们的拥护,刘邦虽有心阻止吕氏的崛起,但终究还是有心无力了。所以,在他临死之前,做了两件事:一是壮大诸子的实力,二是赋予老臣子们军事指挥权,以期用他们来制衡吕氏。
然而,他却忘了一件事。
他在统治大汉的短短七年时间里,为这个新兴的政权打下了一个深深的烙印,“孝”成为西汉王朝诸位国君必须遵守的第一准则。当他死后,吕雉作为国君的母亲,成为了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太后,她甚至可以越过国君汉惠帝刘盈,直接处治情敌戚夫人和她的独子赵王刘如意,相反,在刘盈得知以后,除了真正认识到母亲的狠辣以外,别无他法。因为,那是母亲的决定,他再不满,也必须服从,此之为孝。
后来,文帝时期的薄太后,景帝时期的窦太后,武帝时期的窦太皇太后、王太后,这些皇帝夫君们在世时毫无实权、甚至不得宠的皇后、妃嫔,一旦”熬“死了他们的夫君,便成为了至高无上的人物,开始不同程度上干涉朝政,收集来自朝堂内外的信息以及听取皇帝的每一项大大小小的决策,甚至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一些官员的升迁及任免,皇帝不说对他们的话言听计从,也不遑多让。
而与之相伴随的,便是刘邦曾经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外戚问题。
这些太后们想要更好的控制政权,自然需要一些他所信任的人,而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她们的儿子以后,最信任的自然莫过于”娘家人“了。尽管由于吕氏的倒台,让群臣们得以压制外戚二十余年,可最终太后掌权的需求,还是让外戚势力在西汉这片沃土上发展壮大了。而且,每一任君主、每一任太后,都会发展出他们所信任的外戚,再也没有停止,直至西汉末亡。
四、历史的重演
不过,也并不是每一任西汉的君主寿命都没有太子的母亲命长的,比如武帝、宣帝、元帝。
为了防止外戚的壮大,武帝将钩弋夫人贬至了冷宫,甚至背上了”立子杀母“的骂名;宣帝则在后宫之中选择了品德、德行一流、却不受宠的王氏当起了皇后、作为太子的养母。到了元帝在位时期,这位王氏(史称邛成太后)自然而然也就不再是他的威胁了,可问题是,他又面临着跟刘邦一样的问题,如何处理一个强大的妻族。
当初,汉元帝刘奭还是太子的时候,曾经有一个钟爱的妃子——司马良娣。可惜,她福薄命浅,年纪轻轻便撒手人寰了,临死前还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咒怨:“我的寿数本非如此,只是你的那些妃子,嫉妒太子对我的宠爱,在背后咒骂于我,才令我折寿的,我死得屈啊!”说罢,司马良娣香消玉殒,太子刘奭悲伤异常,自此不再亲近其他任何妃子。
宣帝不忍儿子如此悲伤,便着令太子的养母王皇后为其挑选了五位佳人,供其选择,其中便有后来的孝元皇后王政君。刘奭本无意选妃,但因孝道所至,不得不从,于是便随手一指,说道:“有一个还可以。”五个女孩之中,区别并不大,唯有王政君当日穿得稍有不同,又坐得离太子刘奭最近,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的女人。可是,太子的感情空窗期终究还是很快就过去了,他对王政君的爱也随之烟消云散了,虽然王政君后来如愿成为了一国之母,但却是后宫之中倍受冷落的那一个。
对于王政君所生的儿子刘骜,宣帝喜欢得不得了,可是刘奭却始终对这个儿子没什么感觉,反而对后来傅氏所生的次子刘康,倍加喜爱。于是,他也萌生了和刘邦当年一样的想法——以宠妃之子代皇后之子为太子。
元帝经常利用各种时机表达对刘康的喜爱,以之来试探臣子们的意见。可是,历史依旧是惊人的相似,王政君母子依旧是臣子们最为信任和推崇的,而傅氏母子虽然得元帝宠爱,却并没有多少大臣的支持,所以,汉元帝始终没有做最后的决定。
晚年的汉元帝卧病在床,他的脑海中依旧不断变换着想法。在他身边照顾他的恰恰正是傅昭仪和他的儿子刘康,而王政君和他的儿子太子刘骜则连元帝的面都见不到,看起来好像”临终托孤、更立太子“的戏码要最终上演了,可是,一个外戚的出现最终打消了元帝的这个念头。
此人姓史名丹,官拜驸马都尉,他的祖父史恭对宣帝曾有养育之恩,与宣帝的祖母史良娣是兄妹,他的父亲史高是宣帝留给元帝的三个辅政大臣之一,他的话在元帝看来举足轻重。所以,当他力挺刘骜、以死相争之时,元帝也不得不退缩了。
不久后,随着元帝的驾崩,王政君便不再是当初那个受气的皇后了,反而摇身一变成为了权倾朝野的皇太后。好在,她并没有吕后那样狠辣,傅氏母子都安安全全地回到了封国,不过,真正令在汉”颤抖“的是,她的八位兄弟。因为王政君的长寿,她最终”熬“死了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她的八个兄弟的子嗣也在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掌控大汉的军政大权。
王莽的父亲王曼,因为死得早,没赶上王政君当皇太后,但是王莽却凭借其超一流的才华、以及无与伦比的演技,最终成为了王氏的领军人物,并最终毒杀汉平帝、受禅孺子婴,成为了那个将大汉一分为二的大新朝的皇帝。
水言水语
四十八岁以前的刘邦,还只是泗水郡一个小小的亭长,维护着八百来人的治安,但仅仅七年之后,他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烙印最深的一个王朝的开国君主。
年近五十的王莽,在世人眼中还依旧是圣人一般的存在,享受着文武群臣、黎民百姓的顶礼膜拜,也仅仅数年的光阴,他便彻底黑化了,成为了那个谋朝篡位的佞臣。
一切的变化都来得那样的快。
如果刘邦当初没有将田氏贵族迁居关中,而是迁至偏远之处,田氏的后裔也许永远都不会有机会入宫陪王伴驾,更不会篡位自立;
如果刘邦当初没有奉行以“孝”治国,西汉的太后们也不会拥有那么大的权力,王莽自然也很难挤进汉政政权的核心权力圈。
因与果有时看起来就是那么巧合。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告诉我们,永远也不要认为自己的人生从此便一成不变了,也许,恰恰在你认为命该如此的时候,时机已经悄然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