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中国艺术报,作者李淑
天才与“铁憨憨”:《清平乐》中的晏殊与范仲淹
文丨李淑
近日热播的《清平乐》因为剧中有趣的人物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关注和讨论,同时剧情设计也获得了一些宋史学者的肯定。在已播出的剧集中,仁宗时期几位重要的大臣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晏殊老成持重,范仲淹憨直可爱,韩琦俊秀青涩,欧阳修状元梦碎,他们与王凯饰演的宋仁宗产生了完全不同的交互感。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晏殊与范仲淹。
晏殊和范仲淹是一对好友,两人都有“进京”“出京”的经历是历史事实。电视剧《清平乐》对两位大词人截然不同的性格进行了生动的刻画。
晏殊的文学造诣非凡,他写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中学生必背篇目。《宋史·晏殊传》记载,他七岁能作文,后来引起了朝廷钦差的注意,把他作为神童特别推荐给朝廷。在为官之路上,晏殊属于天赋型选手,“诚、慎、圆”一一具备。
宋真宗时期,晏殊参加朝廷考试,试卷发下来,晏殊一看,“这题做过!”但他不接受“套路”自己,诚实地举手报告,要求换试题。晏殊以诚信得到皇帝的赞赏,进入秘书省供职。后来,宋真宗给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挑选辅臣时,在众多人员中挑中了晏殊,并表示,晏殊整天闭门读书,不像其他馆阁之臣喜欢外出玩乐,他是最适合陪伴太子的人。晏殊听说皇帝对自己的评价后,诚实地表示,此前主要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如果一夜暴富了,难保还能洁身自律。真宗听完更加欣赏晏殊的真诚,放心地让他做了太子舍人、左庶子,成为了仁宗的“小伙伴”。
真宗信任晏殊,常常就一些国家事务私下询问晏殊的意见,他会用小纸片写下问题交给晏殊。晏殊每次回答上奏时,都会把皇帝交给的小纸片封存在答复的稿件后,一并送还皇帝,防止皇帝的问题和真迹外流,真宗对此评价晏殊为“慎密”。
《清平乐》中,刘太后召张耆为枢密使,晏殊表示了反对,引起太后不悦。但晏殊表现出了圆融的智慧,在随皇帝到玉清昭应宫的时候,借着侍从送笏板迟到,用笏板打掉了侍从的牙齿,给刘太后亲手送上贬黜自己的理由,让太后把对自己的不满发泄出来,以免秋后算账。
晏殊这次被贬黜离开京城,应为天圣五年。历史上的天圣五年,范仲淹正在为母亲去世居丧,没有官职在身。在《清平乐》中,晏殊的外放引出了一身农人布衣的范仲淹登场。晏殊到应天府后大兴学校教育,邀请范仲淹到应天讲学,这可是惠及后人的一大功绩。《宋史》《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都记载,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屡遭废禁,而宋代学校教育的兴盛,正是从晏殊兴办学校开始的。
在应天学堂的交流,让晏殊对范仲淹认识更加深刻。在宰相王曾的鼓励下,晏殊推荐范仲淹到朝廷做了秘阁校理。与晏殊不同的是,范仲淹是一个纯粹耿直的“铁憨憨”,只要他认为事情与礼法不合,都要当面怼出结果。《清平乐》中带着几位谏官拍门求皇帝“赐对”的场面,就是一例。
这并不是范仲淹第一次硬杠。天圣七年,他入京做秘阁校理不久,便对刘太后于天安殿接受皇帝群臣朝拜之事提出了异议,他说太后的举动损害了皇帝的威仪,随后又上疏请太后还政皇帝。这一举动可把推荐人晏殊吓得够呛,所幸最终没有牵连到他,范仲淹“出为河中府通判”。
此后几年,范仲淹在京城总是待不久。明道二年四月,范仲淹刚刚被召回京城做右司谏,十一月,就因为废后事件拍皇帝门板被外放睦州。景祐二年三月,因晏殊女婿富弼的上疏,范仲淹被召回京城任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十二月,因为回京后不停上书言事,改令其管理开封府。次年,被宰相吕夷简以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的罪名外放饶州。直到康定元年以后,范仲淹在韩琦的推荐下开始致力于经营北宋的西部兵事,仕途才逐步走向正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也的确只有范仲淹才能写出来。《宋史·范仲淹传》中评价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范仲淹耿直,但他对事不对人。刘太后去世后,范仲淹对其遗诏中再立太妃为太后、让太妃参与军国大事提出明确的反对,同时又劝谏仁宗,要感念刘太后受先帝遗命爱护调教的恩德。
近几年以宋代君臣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并不多见,《清平乐》虽然为了增加剧情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地对历史做出了嫁接编排,也有个别具体史实的失误,但仍然呈现了宋仁宗时期鲜活有趣的人物形象,埋下了不少北宋文化史、社会史的彩蛋。譬如,宋仁宗对飞白的爱与执着,譬如,清风楼中,关于北宋京城地区从酒专卖到酒曲专卖的变化,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贴近那个时代、想象那些人物的窗口。
皇祐三年,范仲淹去世,又过了三年,晏殊去世。虽说“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但二人作为朋友、同僚,虽然性格不同,却都官至宰相,留名文坛,把最精彩的故事写在了北宋仁宗朝的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