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在鼎盛时期曾与唐帝国、阿拉伯帝国并称为当时的世界三大帝国。由于拜占庭文化的特殊性,其文明被称为“拜占庭文明”。就文学史意义而言,拜占庭文学是欧洲中世纪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界定、发展脉络和文化特征亟需厘清。
原文 :《独具文化样貌的拜占庭文学》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刘建军
图片 |网络
如何界定拜占庭文学
何为拜占庭文学?从时间上说,拜占庭文学就是从公元4世纪开始到15世纪中期帝国灭亡这一阶段所产生的文学。这是和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与文化实践密不可分的。
对此,德国学者卡尔·克伦巴赫尔指出:“当一个新的世界性宗教取代古代异教的时候,当一个国家的状态经历了深入而持续转型的时候,通过建立一个有着希腊文化氛围的新首都,希腊元素开始在罗马帝国成长成为一个政治性的力量和独有的支配因素的时候,当基础的和影响性的改变被贯彻在希腊语言、文学和艺术上的时候,可以说一个全新的时代就开启了,这开始于4世纪,如果要一个准确日期的话,那就是公元324年。”英国学者拜尼斯主编的《拜占庭:东罗马文明概论》也认为:“这是一个从古代世界的文化转变为拜占庭帝国独特的基督教文明的过渡时期。”俄罗斯学者A.A.瓦西列夫也认为:“从此刻起,一个旧的异教国家开始转变成一个新的基督教国家。”学者们一般认为,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由此拜占庭文学的终点也应该定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
从性质上看,在中世纪,拜占庭文学是一种与当时的西欧文学、北欧文学以及阿拉伯文学完全不同的艺术存在。按照西方学者斯特雷耶的看法,拜占庭文学主要是指“在拜占庭帝国及其影响所及的地区以希腊语进行创作的文学”。这里有两个界定语:一是“拜占庭帝国及其影响所及的地区”,二是“以希腊语创作的”。从整个定义来看,拜占庭文学既是东地中海地区中世纪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性质的反映,也是对古代希腊文化与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换言之,是古代希腊文化和文学的中世纪化。
拜占庭文学的发展脉络
与西欧中世纪文学一切都从头创造的发展之路不同,拜占庭文学是在对古典文学典范的接受和借鉴中发展起来的。
第一个时期是324年至7世纪初,这是拜占庭文学兴起时期。
拜占庭最早的文学作品是在古代希腊的题材和手法的影响下出现的。在很长时期内,人们所受的启蒙教育常常先来自荷马史诗,然后才是《圣经》。在拜占庭文人中,“言必称荷马”似乎是很普遍的现象。
最早写出拜占庭文学作品的大多是希腊遗民和希腊文化造诣较高的教士们。例如,弗拉维乌斯·克劳迪乌斯·尤里安皇帝(332-363年)就写有散文体宗教颂歌《致太阳王》、《致众神之母》以及《凯撒们》等。4世纪初,赫利奥多罗斯写了一部深得古代希腊文化精髓的罗曼司小说《埃塞俄比亚传奇》。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阿格涅斯和恰瑞克莉娅的爱情故事,结构模仿了荷马史诗。这部作品为后来的拜占庭作家们树立了榜样。在450年前后,希腊遗民穆萨乌斯写下了著名诗作《赫洛与利安德》,肯定男女之间生死相依的爱情,这部诗作仍然是古代希腊诗歌的余响。此时还有埃及史诗诗人学派创始人农诺斯的48卷长诗《狄奥尼索斯记》,其长度等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总和。这一历史阶段也出现了很多基督教教士们的创作,如5世纪至6世纪,罗曼努斯是教会歌颂文学的著名作者,他被认为是伟大的东方基督教教会诗人之一,有人甚至称他为“最伟大的宗教天才”“新希腊的但丁”等。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被认为是拜占庭文化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第二个时期是7至8世纪,这是拜占庭文学低潮时期。
拜占庭社会在7世纪发生了危机,帝国的疆域急剧缩小。社会动荡、外族入侵和破坏圣像运动导致了此时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停滞。但仍有学者继续创作,例如7世纪,索非亚大教堂的祭司乔治·比希狄亚被认为是拜占庭最优秀的世俗诗人,主要写有《希拉克略皇帝远征波斯记》《希拉克略皇帝》《六日》等。
大马士革的约翰因其创作的圣诗而誉满天下,他的著名作品《巴拉阿姆和约瑟夫生平》是取材于东方的佛陀生活故事而写成的传奇。在约翰的笔下,圣歌艺术形式达到了其至高至美的顶峰。
第三个时期是9至12世纪,这是拜占庭文学成就相对较高的历史阶段。
公元876年,瓦西里一世建立了强大的马其顿王朝(867-886年)。瓦西里二世(963-1025年)继位后,拜占庭迎来了又一次的黄金时代。这诚如中世纪史学家丹皮尔所说:“在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9-10世纪时,就已经出现了知识的复兴。”
此时文学主要表现的是拜占庭英雄的丰功伟绩,这是和帝国再次强盛以及拜占庭人渴望“强人”出现以维持社会稳定的心理分不开的。此时重要作品是史诗《狄吉尼斯·阿克里特》,它揭示了10世纪小亚细亚的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以及民族融合的历史特点,也表现了拜占庭民族英雄的基本风貌。瓦西列夫认为:“这一史诗的风格颇接近西方的骑士传奇,如《熙德之歌》《罗兰之歌》,也同阿拉伯世界的传统故事有很明显的渊源关系。……在这一传奇故事中,可以找到许多与阿拉伯《天方夜谭》和后来土耳其叙事诗中的情节和人物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11世纪末到12世纪,拜占庭出现了被称为“科穆宁文艺复兴”的文化发展新阶段。这一复兴被看成希腊-拜占庭民族意识的复兴,主要表现为再次学习和弘扬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作家们对古典作家荷马、柏拉图、修昔底德、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人的研究兴趣日浓。可以说,此时的文学创作、语言文字研究、史学写作等在质量上达到了新高度,尤其是创造出了新的文学体裁,如罗曼司小说,主要作品有《荻萝茜拉和查理克里斯》等。此时重要作家还有科穆宁公主、卢西安·迪阿洛戈等,他们的创作被认为是拜占庭式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显现。
第四个时期是13至15世纪,这是拜占庭文学的晚期。
此时拜占庭文学的发展似乎和帝国的衰落并不同步。从14世纪十字军东征到君士坦丁堡陷落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充满活力的模仿古典希腊文学的情形。作为拜占庭的希腊人,他们认为必须保持和发挥自己文化上的优势,并且这比西方军事上的优势更为重要。就在此时,一种接近本土现代希腊文学的繁荣也初露端倪。一名历史学家这样说过:“在它就要灭亡的前夕,所有的希腊人似乎在重新积聚了她的聪明才智和力量,焕发着最后一道璀璨的光芒。”此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5世纪的《拜占庭的阿克琉斯》。
拜占庭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
首先,拜占庭文化是以希腊遗产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这主要表现在,一大批基督教学者在不同历史时代没有放弃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出版了许多关于希腊罗马的研究著作或用希腊哲学解释神学思想和建构神学体系的文本。更重要的是,对古典希腊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存,不仅来自修道院里的宗教学者,世俗的图书馆和大学也作出贡献,甚至许多皇帝和一些上层人物都是希腊学者或文学的爱好者。同时,希腊语在拜占庭,特别是帝国的东地中海各行省已经成为通用语言。对此,威尔·杜兰曾深刻指出:“虽然帝国自始至终都被称为罗马帝国,但几乎所有的拉丁素质,除了罗马法之外,都已荡然无存。自赫勒克留以来,在东拜占庭,希腊语已经成为政治、文学、宗教仪式以及日常生活的语言。”
其次,拜占庭文化又是独具特色的基督教文明。
拜占庭帝国毕竟来自古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以基督教作为国教的现实不能不成为拜占庭帝国的思维方式的决定性因素。东罗马帝国的真正开端是君士坦丁皇帝将帝国的首都迁至东地中海的拜占庭。新都城的建立并没有使罗马帝国的东方部分脱离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是在继承罗马帝国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就是它越来越与古代希腊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形成了基督教的东方特色,其主要特征就是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是以古代希腊哲学和东方哲学作为其阐释的基础的。他们不仅抛弃了西罗马帝国以拉丁文作为宗教正统语言的做法转而使用希腊语,而且把希腊哲学和犹太教哲学中的神秘主义与基督教精神融合起来了。
第三,拜占庭的中世纪文化也是典型的多种东西方文化要素混合而成的文化。与罗马帝国一样,拜占庭始终是一个由多民族、多种族、多种文化要素在武力征服和专制统治下混合而成的政治实体。
拜占庭所处的地理环境又使得它与多个不同的文化圈相互重叠或接壤,它的西北部是拉丁文化兴盛之地,北部属于斯拉夫各个部落的广袤领土,东部是阿拉伯文化圈。东西方文化在这个地区的碰撞和交融极为频繁、剧烈。在这些地域生活的各个民族都拥有过自己的独特文化。所以,尽管拜占庭的历代统治者们希望用统一的东方正教思想来规范这些文化,但不可否认,广阔的并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的帝国疆域以及多种地方性文化的深厚根基,会使不同的文化因子经过改造后进入其思想体系。
由此可见,正是上述三种不同性质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不仅使拜占庭文学具有和其他地域文学完全不同的文化样貌,也给后来这一地区埋下了文化多样性及其冲突的种子。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拜占庭文学的文献翻译与文学史书写》(批准号为18ZDA287)阶段性成果]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03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纵观 | 我们为何研究古希腊哲学,它与中国有何关系?
荐读 | 中世纪欧洲骑士如何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