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澄清謠言
事件當天,中銀原油寶是22點停止交易,那時候國際油價還在10美元之上,根本就不可能買到0.01的油,網上的1萬抄底倒欠2.66億隻是段子。
而且,說投訴中銀沒有按照20%強平的,也說不過去,因為那時候已經停止了交易。中銀原油寶合約中寫明:若為合約最後交易日,則交易時間為8:00-22:00,超過22:00銀行則不會進行強平操作。而保證金是在22點後跌至20%以下的,更別說當時還有流動性的問題,哪怕想平也平不掉。
2.倒欠錢是否合理
其實熟悉期貨市場的人應該都知道“穿倉”這個詞,這波原油下跌,的確存在多頭穿倉,進而向期貨公司補交保證金的情況。那麼為什麼原油寶這個新聞這麼爆炸呢?主要原因還是期貨市場的交易者,本身整體更為專業,對風險和交易規則更為熟悉。並且人們對銀行的一些先入為主的偏見,似乎認為銀行就代表“沒風險”或者至少“低風險”,所以一旦出大事,就大家難以接受。但如果按照合同約定,中行的確有權向部分“穿倉”的投資者追償保證金。
3.移倉問題
首先要明確的是,在中行也好,工行也罷,投資原油產品的投資者,完全應該知悉:他們可以自行決定在某一階段自主選擇時間進行移倉換月。這就像期貨市場的投資者,在面臨合約即將到期的階段,都完全可以自己選擇在到期前的某一天自行展期。在某個合約結束交易前,理論上,平臺沒有權力代替客戶自動展期的。
道理很簡單,如果機構可以根據它們的立場,隨時為客戶操作展期,那如果提前展期了,後續我能賺更多,這潛在的損失,它們能承擔嗎?很顯然不能。因此,平臺在替代客戶強制展期的選擇上,只能是合約的最後交易日。
因此,合約的最後交易日,就是這個問題的核心了。中行在產品設計上,完全對接了NYMEX對於美國原油各個月份的最後交易日的規定。從邏輯上,這種設計實際上更能與國際油價市場無縫對接,使得投資者在美國原油到期前,可以充分自主地選擇何時移倉。在未出現原油負值這種百年難遇的極端黑天鵝情況下,其實中行的產品設計更符合市場邏輯。
4.罵聲只來自多頭視角
自媒體的罵聲都來自多頭或者多頭思維,如果站在空頭的層面,結論則完全相反。並且在成熟的金融市場,多頭空頭沒有任何道德上的分別,最終大家都只為自己的交易結果負責。
5.投資者的貪婪
之前工行五六月移倉的時候,中間的差價讓部分投資者破口大罵,於是紛紛轉戰到了還沒有移倉中行,還導致了中銀原油寶的多頭大幅增加,說白了就是賭一把5月合約的暴漲。如果真要是看空5月油價,就應該掉頭做空,而不是繼續握著中銀的合約。部分咒罵中行希望按照22點交割的人,捫心自問一下,如果到了凌晨,油價跌到了0.01美元的時候,他們會不會繼續瘋狂湧入呢?我想,必然是會的,網上的段子也必然會成為現實。
6.銀行方面的責任
首先,原油寶這類產品本身就存在問題。他們的持倉成本高達24%,距離高利貸的紅線也就一步之遙。而且,本質上來說跟07年雷曼兄弟爆的次級債邏輯也差不多,把原本散戶買不起的原油拆分,讓國內的一眾散戶也加入到了超級玩家們的遊戲當中,結果自然就是被當成小肥羊。
而且,華爾街早就預謀好了。CME提前一週加入負值,就像當年中東“贖罪日戰爭”的偷襲那樣,中國這邊22點之後停止交易,國際空頭隨即就來了一波突襲,直接打得睡夢中的中行毫無還手之力,手上的單子全部都爆了。而且由於前面說的散戶無腦抄底操作,中行在國際市場被迫大量買入多單,導致中行一家的持倉就佔到了合約總量的20%,損失慘重。扯什麼負油價是儲存成本,完全是被別人割了韭菜,還幫別人給韭菜解釋。本質,還是我們的業務水平不行,有中航油、中信泰富等事件做為教訓,還要去送人頭,美國幾大頁岩油生產商虧的錢,靠中行一己之力補回來了。銀行專業性不夠,偏要搶期貨公司的業務,連帶著忽悠了一群專業性更加不夠的散戶入局了本來無法參與的局。
不借著這次中銀原油寶事件把銀行罰疼了,他們根本不知道金融衍生品的威力,也不會去自查業務有多少會被對方抓住放血的bug。受疫情衝擊之下的全球經濟,資本市場上也遲早會展現其真實的基本面。屆時,可別被這群不靠譜的金融衍生業務,搞得我們像07年買了次貸債的香港大媽那樣,最後去給美國的危機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