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所處的三國時期有科舉制度嗎?那時通過什麼方式選撥人才?

春日之虎


科舉誕生於隋朝,所以在三國時期必然是沒有科舉制度的,當時主要的選拔人才方式是“察舉制”。 談到這個話題就不得不先說下中國歷史上人才選拔制度的演變。



最早的人才選拔制度---世官制

就像《封神榜》裡上演的,商紂王建酒池肉林,私生活彌亂。周武王率領手下一批悍將,舉著大棒子,奪得了天下。之後就是論功行賞,分封天下,建立西周。在周朝時期,主要的人才選拔制度是“世官制”。

顧名思義,“世官制”就是假如你生活在周朝,想要做官,除非你爸比是做官的,他不幹了傳給你來幹,否則你就只能選擇造反,友情提示:“造反有風險,請務必謹慎!”

春秋戰國---世官制、軍功制並存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威信漸失,由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各個諸侯國為了擴大自己的實力,問鼎天下,開始重視人才的吸納,在這一階段軍功制開始出現。最早實施軍功制的當屬秦國,變化也最為明顯,最終秦王嬴政橫掃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


漢朝---察舉制

秦二世而亡,楚漢爭霸,劉邦在兵仙韓信的幫助下逼得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建立了漢朝。當上皇帝后的劉邦,瞬間貧農變富商,覺得自己家底這麼大忙不過來啊,得找些人幫忙打理家產,於是“察舉制”應運而生。

所謂“察舉制”說白了就是由地方官員觀察後舉薦人才給中央考核使用,但是舉薦也得有個標準啊,不能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漢朝舉薦的標準主要是“舉孝廉”,就是地方官看誰家兒子特別孝順父母,就把這個小夥子推薦到中央。理由很簡單,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你如何能指望他忠君愛國呢?當然了,“察舉制”不是隻有“舉孝廉”,還可以舉薦在某一方面具有特別才能的人,這裡就不在多多敘述。



科舉制

隋煬帝時期,楊廣雖然在演義小說中被定義為一個殺父淫嫂的混蛋,但歷史上他終歸還是做了不少好事的,比如開創了“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的初衷是考慮到漢朝的狀況,意識到“察舉制”的侷限性而開創的新的人才選拔制度,其最主要的特點是應策取試,最主要的代表是“進士科”,“進士”即由平民進入“士”的行列。

“科舉制”的優點很明顯,大大少了人為干擾因素,普通平民不再需要地方長官的推薦,可以直接參加科舉考試,一切以考試成績定輸贏。 科舉制度從隋朝一直延續到清末,受到西方文化和工業的衝擊,在1905年,袁世凱和張之洞聯名上奏請停止科舉,開展新式學堂,被應允。1906年,長達1300年之久的“科舉制度徹底落下帷幕。


三國時期實際處於東漢末年,所以當時的人才選拔制度依然是劉邦開創的“察舉制”。但由於察舉制本身受認為干擾因素影響較大,在漢末那種環境中,貪贓枉法才是大環境的主流,“察舉制”自然就成為了貪官汙吏們拉幫結派,加強影響力的工具,普通人再難有出頭之日,沒發現關羽和張飛有才無處施展最終遇到了劉備才走上正軌嗎。

說到底,人才選拔制度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進步,到如今,最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才制度毫無疑問就是毛主席帶領新中國走向勝利後恢復的“高考”制度。不服來辯!


潁州女史


三國時期沒有真正的科考制度,只用舉孝廉選拔人才。舉孝廉是察舉制度的一種。因為當時崇拜忠孝清廉,簡稱孝廉。是三國時期董仲舒向皇帝推薦的,被採納後,設置了舉孝廉制度,是三國時期推薦人才的一種方式,以此來選拔人才。用這種方式代替了科舉制度。


夢醉小村是故鄉


我國的科舉制度是從隋朝才開始的。隋朝建立後,入仕的途經開始實行考試法,後逐漸形成為科舉制度。諸葛亮所處的三國時期,當時還沒有實行科舉。

三國以前,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選拔人才的辦法。西漢政權建立後,漢高帝劉邦實行的是封起兵的功臣為侯,大侯食一萬戶,小侯食五、六百戶;從軍吏卒按功勞大小、時間久暫,規定各種待遇;招集天下賢士到京師,分派大小官職。西漢前期,士人的仕途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家有財產者,可到京師做郎官;二是大官府指名徵召;三是不限家產的士人可在本郡做低級官吏。另外,儒生可由郡縣推薦孝廉、茂才,供朝廷選用。東漢時,仕進的途徑一般由三公等大官府特聘士人做本府屬官;郡縣按人口比例舉薦孝廉,由朝廷錄用;由吏遷升為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