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哪些進士出身的名將?

莫吾知兮1


范仲淹 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政治家,曾於公元1043年,發起“慶曆革新”,在軍事方面,戍邊西北,宋仁宗時期,西北党項脫離北宋,邊患日益嚴重,仁宗以范仲淹眾望所歸,召回京師,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范仲淹精選將帥、大力提拔軍隊將領,使西北軍中湧現出狄青、種世衡等名將,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迫使元昊稱臣

王韶 公元1030年——公元1081年,在嘉祐年間進士,其人在軍事方面而著名,上表的《平戎策》而受到神宗皇帝重用,取 西夏之略,言“取西夏必先復河湟,使夏人腹背受敵”。由於《平戎策》既正確分析了熙河地區吐蕃勢力的狀況,更提出瞭解決北宋統治者最急迫的西夏問題的策略,其目的和宋神宗、王安石變法派“改易更革”的政治主張相一致,因此得到北宋朝廷的高度重視和採納,並在熙河之役中成功收復收復5州,拓地2000餘里,受撫羌族30萬帳,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

總結 綜合上述可知,范仲淹 王韶是北宋傑出的軍事將領, 都是當時的治世之能臣。






景粼玖序


終宋一朝,自太祖“杯酒釋兵權”,文強武弱!

雖然“武弱”,但也湧現出一批名將:岳飛,曹彬,楊業,范仲淹,狄青,王韶,種世衡,韓世忠,虞允文,辛棄疾,孟珙等等。鑑於題主已經給出了王韶、虞允文等答案,我們聊聊“文正公”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春闈考中進士,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但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位軍事家。

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延州是宋朝西北邊境的軍事要地,也是西夏出入的要衝,因此成為元昊對宋戰爭的第一個目標。1040年宋夏在此爆發“三川口大戰”,以宋軍大敗而告終,關輔震動。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

范仲淹到任後,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整頓軍隊,加強訓練。改編軍隊,淘汰老弱殘兵,加強訓練,治軍嚴謹,賞罰分明,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宋史·范仲淹列傳》載:

“范仲淹為將,號令明白,愛撫士卒”。

二、選賢任能,破格提拔。任用了狄青、種世衡,楊文廣等名將。推薦種世衡知環州,推薦滕宗諒任慶州知州,薦舉姚嗣宗充學官,舉薦高敏為邠寧環慶都監主管蕃部事務,又有張亢、龐籍等驍將興角嶄露,這些名將屢建奇功,為抵禦西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築城修寨、堅壁清野。先後修築清澗城、大順城,修復了承平,永平等軍事要塞,鞏固邊防。

四、發展軍屯,增強實力。借鑑歷朝屯田之策,在慶州實行軍屯,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增強經濟收入以足軍需。發展了商業,增強了收入,減輕了平民負擔。

在此期間,范仲淹曾作名詞《漁家傲·秋思》,我們欣賞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經過范仲淹幾年的苦心經營,慶州已成為糧豐草茂、兵強馬壯的邊防要鎮。最終扭轉了宋對夏的頹勢,逼迫西夏李元昊議和。

范仲淹後來官至宰相,死後諡號“文正”,是古代文官最高級別諡號。總的來說范仲淹堪稱“出將入相”的全才。


回望長安品春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道號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文天祥二十歲就考取進士,可謂是少年得志。當時宋理宗在位已久,朝政漸漸怠惰,文天祥在集英殿答對論策時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其文章多至萬字,卻不做草稿,一氣呵成,深得理宗欣賞,親賜第一。後來,文天祥的父親逝世,按照慣例,文天祥便回家丁憂守喪。

開慶元年(1259),文天祥守喪期滿,年初陪弟弟進京應試。到臨安後,文天祥被任命為承事郎,籤書寧海軍節度制官廳公事,自此開始了他坎坷艱難的仕途。從公元1259年出仕到1275年起兵勤王,在這十五年中,文天祥因為不依附權貴,多次直言進諫,因而屢遭權臣的打擊排擠。

忽必烈奪取汗位後,統一了蒙古各部,開始騰出手來收拾南宋。1274年6月,忽必烈派大將伯顏率大軍南下伐宋。形勢危急之下,南宋主政的太皇太后發出《哀痛詔》,號召各地迅速組織勤王之師抵禦蒙古鐵騎。

文天祥接到朝廷詔書後,立刻招募了三萬人馬,還捐出全部家產充作軍餉,準備趕往臨安勤王。有人勸他說:“現在元兵長驅直入,您帶了這些臨時招募的烏合之眾去抵抗,豈不是以卵擊石,又何苦呢?”文天祥泰然回答道:“這個道理我何嘗不懂。但是國家養兵多年,現在臨安危急,卻沒有一兵一卒為國效力,豈不叫人痛心!我明知自己力量有限,寧願以死殉國。但願天下忠義的人,聞風而起,人多勢大,國家才有保全的希望。”

文天祥雖然組織各地義軍與元軍進行了激烈抵抗,無奈雖然義軍英勇奮戰,卻仍然擋不住元軍鐵騎。元軍兵臨臨安時,謝太后派文天祥出城與伯顏談判,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好投降。

元軍佔領臨安時,南宋還有部分地區未被元軍控制,伯顏企圖通過文天祥來收拾這個殘局,因而對文天祥百般威逼利誘。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送至北方。在押送途中,文天祥成功的逃回了南方,繼續指揮各地義軍收復失地,卻在一次戰鬥中被元軍主力打得妻離子散。

文天祥沒有氣餒,重整旗鼓後重新備戰。1278年,文天祥被元軍包圍後服毒求死,未遂,後被元軍俘獲。公元1279年正月初,元軍水陸並舉,撲向位於海島的南宋王朝。文天祥隨元艦被押前往。元軍統帥張弘範令人給文天祥送去紙筆,要他修書勸降張世傑。文天祥心潮起伏,抄錄了自己所作的《過零丁洋》詩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月六日,元軍與南宋軍隊進行了決戰。文天祥被押在元艦觀戰。他親眼目睹了南宋王朝的覆滅,心中“痛苦酷罰,無以勝堪”。當日陸秀夫揹負九歲的小皇帝趙昺(bǐng)跳海而死;幾天後已經突圍出去的楊太后、張世傑等聞訊也紛紛投海殉國,至此宋朝最終滅亡。

南宋滅亡後,文天祥被押送至大都(北京),元朝宰相、宋恭帝、元朝皇帝先後前來監獄勸降,可是文天祥仍然不為所動。公元1282年12月9日,47歲的文天祥在大都柴市被處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