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幾乎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在描寫苦難,從某種意義來說,人類是不是渴望苦難的呢?

張琳


我認為不是這樣的,因為誰都希望幸福,誰都向往美好,誰都渴望成功,我想應該沒有誰會渴望苦難!

文學作品中之所以描寫苦難,我認為主要有兩點:

一是當時的社會環境或是作者本身經歷過的社會變遷的因素,這樣寫作更能反應當時社會的狀態和人類生活的處境,這樣寫更貼切,更能引起人們的感情共鳴,也更能抒發作者的內心感受!

第二我認為應該是通過對苦難的描寫,警示人們要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也告訴人們,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是要通過與苦難的頑強鬥爭,並靠不懈的努力奮鬥去實現。同時,也教育人們要居安思危,不要得意而忘形,最後悔之晚矣!


平常心涵寶貝


的確,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在描寫苦難。因為每個人的人生本來就少不了苦難。苦難使生活更具真實性。文學作品來自生活,就是把人生百態搬到桌面上來。不是人類渴望苦難,而是人人希望把自己的苦難釋放出來,求得精神上的解脫。大凡描寫苦難的優秀作品,都有一個苦盡甘來的結果,能增進人類戰勝困難的勇氣,激勵人們積極向上,努力奮鬥,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傳遞正能量的寫作技巧和方式。

每個人幸福生活的背後,都由苦難的堆積。

海倫-凱勒幼年患病,高燒燒瞎了眼睛,燒聾了耳朵,說話發音含混不清。她沒有向命運屈服,在寂靜和黑暗交織的世界裡憑著頑強的毅力和比常人高出上萬倍的艱辛考上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她享有87歲高齡,在無光無聲的世界裡完成了14本著作。最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牆故事》。

卓越的人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裡百折不撓。

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孫臏,年輕時遭到同窗寵涓的迫害,被魏國處以臏刑和黥刑,砍去了雙腳並在臉上刺字,企圖迫使孫臏埋沒於人世而不為人知。孫臏只好用皮張裹纏膝部跪步行走。後被齊威王賞識,任命為齊國軍師,在齊魏馬陵一戰中,孫臏把寵涓打得“智窮而兵敗”,無臉見世人而自刎。從此,孫臏名揚天下。孫臏寫的《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是中國古代的最著名中原軍事著作之一,也是《孫子兵法》後“孫子學派”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戰國時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困難裡包含著勝利,失敗裡孕育著成功。

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知識,並學習針灸,在當地行醫,為群眾治病達一萬人次以上,被譽為“當代保爾柯察金”。並獲得“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英國約克大學榮譽博士”等殊榮。

不見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苦難的經歷是不完整的人生。

哪一位作家能脫離生活而憑空寫作?就算科幻小說也是需要藉助生活為背景的。所以說:每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真實生活的寫照,都離不開對苦難的描寫,不是人類渴望苦難,而是為了人類戰勝苦難而創造幸福和輝煌。


心如蓮花173349538


寫作是出於作者的興趣愛好,有的題材是事實,有的是想像,有的是塑造各種手法不同,致於為何都描寫講述痛苦不幸的人生故意,作者的用意可能不是想讓人過苦日子苦生活,而是知道什麼是苦,怎麼會有苦,如何戰勝苦換來甜,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得來不易這才是作者的本意,這是反面教材,讓人看了之後能知恥而後勇,像寫鴉片戰爭的題材,為什麼近百年史中國人民會受如此災難深重的痛苦生活,乾的牛馬活,吃的豬狗食呢?目的就是提醒教育人們不要忘記落後就要受人欺負捱打受罪,才會過苦難不堪的日子,激起人們的民族振興精神,誓死也要強國富民做上等公民,如果文章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就是好文章能讓讀者興奮不已,受益匪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