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意思是什麼?有沒有科學依據?

小陵野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就是說把書讀上一百遍,文章的意思自然就領會了。書只有熟讀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出自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董遇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記得有個漫畫叫“挖井”,一個人挖井不專注,挖一會一看沒有水,就改個地方重挖,重挖幾下一看還沒有水,就又改了地方,第三口還是如此。就這樣挖了好多口也沒挖出水來。其實有的井底離地下水已經十分接近,非常可惜。讀書何嘗不是如此?如果讀得書很多,但都不深入,囫圇吞棗,“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讀的再多有什麼用呢?

吞了一肚子囫圇棗,因為不能被消化,對機體沒有任何好處。同理,書讀的不少,卻不能長學問,就毫無意義。不過,如果你只為消遣,獵奇,那也未嘗不可,目的不同,對讀書的要求就不同。如果讀書的目的是學習,就要學會精讀。好多文章讀的少並不能很好領略其要旨,理解其精髓,要不厭其煩地多讀幾遍,並且邊讀邊思考,不懂的可以查註解或者工具書,甚至向別人請教,以利於自己對有關知識的徹底消化吸收。

由於智力和水平原因,每個人的理解能力會有不同,接受某些事物需要一個過程,讀書也是如此。這跟接觸久了,生人變熟人是一個道理。一篇文章讀的多了就會不斷領悟,慢慢的就變成了自己知識的一部分,但還是要記住那句話,一定要解決疑難問題,有些問題不是靠多讀就能明白的。比如給你弄幾句《道德經》,如果不看註釋,讀一輩子你也不會明白。

由於年齡閱歷和水平所限,即使讀懂了意思,也並不能完全領略某些文章的奧妙。比如不同年齡段的人,對《紅樓夢》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小學生只是對花花綠綠的世界感到好奇,年輕人會為寶黛的愛情悲劇流淚,老年人只剩下搖頭。到底怎樣讀《紅樓夢》?我認為每年至少讀10遍,才會真正的瞭解它,因為曹雪芹是在中老年時寫的自己的少年經歷,而且修改了十年,思維方式肯定有變化,所以我們就要用一輩子去理解。對於其他的作品,也應如此。


綠葉小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一個漢語成語。它的意思是說,一本書讀上百遍,書中的意思就會自然領會。簡單的說是指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內容。

這個成語出自我國晉朝陳壽的《三國志·魏志·董遇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從小就聽老師教導過,上學時老師會讓我們背書,如果老師講了還不理解。老師就會告訴我們:你先讀,多讀讀,讀的多了,今後你自然就會明白的。

在這裡,就告訴我們一個科學道理:“熟能生巧”,任何事,你只要做了,而且多次做,你就對這個事掌握透了,也會很熟練了。

可以說各行各業,都會有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以前不熟悉,不懂的,做的多了,就會了,就這麼簡單。

學習更是這樣,要學的知識很多,範圍也很大,需要理解的問題也不少。怎麼辦?都去問老師,也不現實,只有靠自己多讀書,讀多書,才能掌握書中的內涵。

試想一下,有天才、有才華的人那是屈指可數,古今中外的先賢們,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導師、大家,也必然付出了艱苦的努力。更不要我們一般人了,不經過刻苦鑽研,讀書百遍,想成功肯定是不能夠的。

當然,讀書百遍,不是機械的重複讀,讀的過程中,還要對書中的內容反覆思考、總結,才可能明白了。古人常說的“學而常習之”也是這個理,畢竟沒有誰可以隨隨便便就可以成功的。


D東哥


“書讀百遍,其其義自見”是閱讀的金玉良言 ,但不是對應所有書而言,那些淺顯易懂的通俗讀物,一遍即義現,何須百讀。

為了提高自己而去學習,初讀不甚明瞭 ,含糊懵懂,則需要反覆閱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其科學性體現如下:

一 心口不一,百遍無益

我們知道讀書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像小孩子有口無心的背書歌子,讀一千遍也沒用,至多能機械地背上來,其義終難現。

二 時間方面

書讀百遍,所需時間,可長可短,因人而異,短則一刻,長則數年。有些經典需要我們用時間去消化,用閱歷去消化,當家方曉材米貴,養兒才知父母恩。有些東西,僅僅靠閱讀,終究是隔靴撓癢。這裡的時間跨度每個人真是不同,萬不可人云亦云。

三 思考方面

讀書貴在思考,讀而不思則惘。有些東西感覺懂了,其實似是而非。佛家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對我們普通人讀書大有借鑑意義,百遍之中勤思考 ,“義”才會主動現身,反之,則可能落得個緣木求魚竹籃打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