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读《给教师的建议》之读书自勉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要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两三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一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作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是在学习文艺作品片段。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和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吧教师单纯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自己的尊严。

读完这一段,我在思考作者所描述的是怎样一种课堂,首先它是以学生为本的,这点毋庸置疑的,每个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完成最有利于自身成长的任务。但这样的班级里有多少学生呢?老师又是如何实现对每一位同学进行差异化的指导的呢?他所描述的是怎样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这些都是我的疑问。但最令我和大家感兴趣的估计还是这种方式是否可以搬入我们的课堂。坦白地说,当前我国的班级授课制是高效率的,但同时也是类似生产线似的,年龄接近的学生,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老师,相同的课程,同样的考试,每一样要素都是标准化的,有固定规范的,这一点也是一直受到大家质疑的地方,所以有人提出分层教学,但在我看来很多时候的分层教学感觉是流于形式的,课堂上的PPT中增加一道“挑战自我”的题目,就体现分层教学了,但其实暗地里对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目标要求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考试重点每一位同学都必须掌握,只有这样同学们才会考出成绩,只有考出成绩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样层层下压之下,最后必然的导致题海战术,因为这种方式简单粗暴立竿见影。但让我们真的把作者所描述的着中国组织形式搬入课堂,恐怕很多地方又有不现实性,相比较于班级授课制,它将是低效的,难以评价的,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在个别辅导方面可能更有借鉴价值。

散读《给教师的建议》之读书自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