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北京抗疫提供“情報“的人

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場上,如果說醫務人員與病毒短兵相接,疾控人就是在發動一切力量,阻擋病毒的來襲。他們不僅要摸清北京、全國乃至全球疫情“底細“、還要深入分析,提出防控策略。今天我們跟隨新聞廣播記者韓萌走進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認識這樣一群疾控人:


為北京抗疫提供“情報“的人

楊鵬正在研讀國際上有關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5層,記者敲門走進了全球健康中心研究員楊鵬的辦公室,一張摺疊床擠在辦公桌和沙發之間,沙發上散落著衣物,楊鵬則擠在辦公桌前,正仔細研讀國外研究團隊著發表在《科學》雜誌上最新有關新冠肺炎的研究文章:

你看這是歐盟CDC的評估,因為我們很關注歐洲,我就必須要看看人家真實的數據是什麼樣的。這是science前天發的文章。


為北京抗疫提供“情報“的人

楊鵬為疾控工作人員培訓穿脫防護服。

早在去年12月底,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之初楊鵬和他的同事們就非常警惕認為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流行。於是他們迅速成立疫情小組。隨著疫情的升溫,最初的疫情小組演變成了新冠肺炎工作專班,包括現場流調、密接管理、社會防控等7個小組。楊鵬負責疫情研判。首先他們小組要對所有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進行核實,在北京已公佈的400多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中,幾乎每個病例都有幾個、十幾個甚至上百個密切接觸者,必須爭分奪秒摸清病毒傳播鏈。

大夫更加關注的是病例的診療,但是我們更加關注是他感染來源、密切接觸者和以後續的這種控制。我們就需要把任何每一點的事情發病的日期,比如今天早上10點,那我們就推到14天前的10點,一點一點了解他到底是怎麼感染的。你比如說他說他接觸了一個重點地區回來的人,我們對重點地區回來人一檢測發現他是陽性的,再以那個人為基礎在調他接觸了什麼樣的人?


為北京抗疫提供“情報“的人

這些信息將組成北京疫情的基礎數據庫,為北京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據。從疫情爆發以來,北京先後面臨過湖北輸入疫情風險、本地疫情風險、境外輸入風險和我國其他省市輸入風險。有時面臨雙重風險或三重風險。外放輸入、內防反彈,為了守住北京已有的防控成果。北京市疾控中心不僅要著眼本市疫情變化,還實時關注全國、乃至全球重點國家疫情變化、防控策略等,為抗疫提供“情報“:

你包括要考慮每個國家的人口,每個國家和我們中國的貿易,我們的留學生是怎麼樣的?華人華僑怎麼樣的?因為他有些是檢測低下的國家,就必須靠那死亡病例反推,然後呢要把這些綜合起來要有一個分級,到底哪個國家是輸入我們北京的風險較高的。


為北京抗疫提供“情報“的人

由於疫情統計時間是每天0點到24點,負責統計的小組要從夜裡12點開始統計信息。市民每天早起看到的最新疫情信息背後經常是他們8小時的通宵達旦。有了這些基礎信息,北京疾控中心專班每天將提供給政府部門一份疫情報告,除了調查數據、深入分析還要提出防控建議:

境外輸入我們就得知道哪個國家來的,什麼樣的航班,你知道這個航班它防控有漏洞,那我們就得提出策略。很多措施有的是微觀的,有的是宏觀的,比如說我們北京在3月23號之後,中央決定第一入境點加上12個城市,如果說沒有這個政策,大部分的輸入病例都會在北京。

在疫情研判小組工作的公共衛生醫師王小莉回憶,他們3月19號就注意到了境外輸入病例快速蔓延的態勢。她指著手機上的疫情報告數據圖告訴記者:

3月21和22是呈下降的趨勢的保持在10的水平,但是到3月23號,一下子蹦到了32個,超過了之前單日的最高值。所以說市裡頭決定把第一入境點分散到其他的城市。你看這個策略制定之後,3月24號下降到個位數了。這非常明顯,非常直接的體現到這個策略對於我們疫情的這個影響力


為北京抗疫提供“情報“的人

採訪中,幾位疾控的公共衛生醫師們隨時會被各種工作和電話打斷,我們的採訪也因臨時會議輾轉了3個地方,最終坐在一個擺滿了摺疊床的倉庫完成。而這樣的摺疊床幾乎在每間辦公室都有,有的連被套都沒顧上套、有的被子還散著。他們習慣了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就是在這樣的“戰場“用知識、智慧,甚至身軀和熱血,為北京撐起健康與平安的“防護傘”。

來源: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信公眾號

@頭條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