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的锋刃不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路困难重重。——毛姆
毛姆的小说《刀锋》的名字或许来源于此。
而我对于刀锋的理解,则是刀有两面,一面锋利,一面迟钝。就如这本小说中,有的人追求浮华的生活,一生都希望活在别人的认可与注视中;有的人则始终活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而从不在意别人的目光。
也许,这两类人都拥有了自认为的完美人生。
正如毛姆所说,“我发现我写了一个圆满的故事,尽管当初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图,因为我笔下的每个人,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所谓完满的人生是什么?或许就是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无权对他人的生活进行评判,无论是高贵还是卑微,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无论是低俗的还是圣洁的。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他努力朝着自己选择的生活奋斗,没有伤害到别人,也许就是完满的。
那么,你想过怎样的人生呢?
毛姆在《刀锋》这本小说中,提出了诸多值得深思的人生议题,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人生答案。
01
你面对苦难的方式,
决定了你人生道路的选择
索菲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与丈夫彼此深爱,如胶似漆,结婚三年后,还有了孩子。
一个漆黑的夜晚,在驱车返回芝加哥的路上发生了车祸,深爱的丈夫与孩子当场死亡。索菲受了重伤,剩下半条命。得知丈夫和孩子都没了时,她差点疯掉。
从疗养院出来,她变成了一个酒鬼,还跟不同的男人睡觉。对于一个体面的家庭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婆家因丢不起这个脸,给了她一笔钱,让她远离了家乡。
索菲无法摆脱失去挚爱的痛苦,她用了近乎自虐、自暴自弃的方式来面对苦难。她的灵魂早已死去,只剩一具躯壳。她糟蹋自己的身体,通过酒精和鸦片的麻醉,让自己不要体会到痛苦。她再也无法回到正常的生活了。
拉里曾经想通过与她结婚来拯救她。她拒绝了拉里的好意,但又没有勇气自我救赎,只能放任自己坠入无尽的深渊。
最终,她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离开了人世。就如一粒尘埃,坠入了茫茫大海,没有激起一丝的浪花。她的离去,也许再也不会有人提起,再也没有人记起,宛如天空中划过的流星,随风消逝。
如何面对如此重大的创伤?如何才能穿越苦难到达彼岸?我们是否还能重新拥有快乐的能力,找到心安之处?
拉里则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去面对自己的创伤。
17岁的拉里意气风发,幸运地成为了一名飞行员,怀着满腔热血上了前线。
在这之前,死亡对他而言,仅仅是一个数字。上了战场,亲眼看见仅仅比自己年长4岁的战友,为了救他而中弹,鲜活的生命在他的眼前逐渐消逝、脸色渐渐变得苍白、血液开始凝固,他才发现死亡如此真实,离自己如此之近。
从部队退伍,拉里再也无法像普通人那样,继续学业或者找一份工作安安稳稳地生活了。
他不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他都拒绝工作。哪怕令人羡慕的工作摆在面前,他都无动于衷。
哪怕未婚妻伊莎贝拉以及未来丈母娘给他施压,他都不为之所动。毅然决然,他开始了苦行僧般的流浪生涯。
他在寻找灵魂救赎之路。从哪里开始呢?
一边通过大量的阅读,去探寻人类文明的智慧,一边通过在矿工做苦力,在农村干农活去对冲因过量的知识负荷所带来的压力。
我始终觉得拉里用着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去重新建构自己的内在世界,以及重新去理解这个世界,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确定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
他通过在书中阅读,与不同的人交往,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中穿行,去探寻人生的意义。
他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以自己的悲悯之心去拯救别人。他对每一个生命都充满了敬畏。他甚至显得无欲无求,真正的视金钱为粪土。他认为,金钱并不能够给自己带来自由,而只能带来更多的束缚。
苦难是最好的教科书。因为苦难,我们才能够体验到真正的幸福。正如拉里在宁静的乡村生活,在湖边独处,在与牧师的交谈中,甚至在艰苦的矿井下,他都能够体会到那种平静中的幸福。
面对不公,他报以宽容,即使最后被未婚妻伊莎贝拉抛弃。
当他能更加超然地看待苦难时,他已经变得百毒不侵,世间再没有什么能伤害到他。在他的身上,让我突然领会到了什么是“无欲则刚”。
02
按常识生活的人,循规蹈矩却安定踏实;
按理想生活的人,内心充盈却流离颠沛
未婚妻伊莎贝拉秉承了母亲的人生哲学:按照常识来生活。
“布拉德利太太具有高尚的行事准则,又有常识,常识让她深信,要是你想在这个世界上出人头地,就得接受他的准则。”
按常识来判断,伊莎贝拉与拉里的这桩婚事是般配的。
拉里早年父母双亡,被父亲的朋友尼尔森叔叔抚养成人。年少就成为了一名空军飞行员,并且荣立战功,退伍回到了家乡。
现在只需找一份工作,就完满了。毕竟作为一个男人,你需要有一份令人尊敬的工作,可以养活妻儿老小,这当然是常识。
拉里并不清楚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他晃悠了一年,仍然没有工作的打算。即使在好友格雷的帮助下,可以进入格雷父亲蒸蒸日上的经纪公司,拉里也不领情。这当然很违背常识。
伊莎贝拉来到巴黎,与拉里有了一次深谈。她发现拉里已经渐行渐远,他不会按照常识,或者人们既定的轨道去生活。在拉里看来,每年3000元的退伍金已经足够他们生活,他不打算工作赚钱。
在伊莎贝拉的价值观里,能够让自己过上优渥的生活,锦衣华服出入社交场合,维护家族的面子,这才是正常的生活。
自然她无法忍受清贫,为了爱情而与拉里生活在一起。 伊莎贝拉果断解除婚约,回去与热烈追求自己的格雷结了婚。
格雷身上几乎具备了一个优秀丈夫所有的品质:狂热地爱着伊莎贝拉,崇拜她,对她极其忠诚,愿意为她而努力赚钱。嫁给这样的男人,可以让自己感到安稳、踏实,这是常识。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拉里,还是格雷?是选择一个自己爱的人,却要与他一起共度流离颠沛的生活,还是一个爱自己的人,能够给自己安定踏实的生活?我想依照常识,大多数人会选择格雷。
03
为自己而活的人,面对困难淡定从容;
为别人而活的人,面对挫折精神崩溃
拉里无疑是一个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的人,外在的物质对他没有任何诱惑力。他是为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而活,为了生命的意义而活。并且,他还一直在寻找的路上。
拉里抛弃了上流社会的浮华,住进了狭窄阴暗的阁楼,与所谓的下等人打交道。他愿意去做最苦最累的活,愿意去做在别人眼里卑贱的工作,但他的灵魂却极其高贵。
无论是对苏珊还是索菲,他同情这些女人的命运,愿意用一己之力去拯救她们,陪伴她们,给她们爱。在苏珊得了伤寒,被男友抛弃后,没了生活来源,拉里主动提出让她带着孩子,跟自己去乡下生活一段时间。
那段闲适的时光,是苏珊最幸福的时刻。苏珊说,她差点就爱上了拉里,但是她不敢。因为拉里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你是抓不住他的。看来,苏珊是懂他的。
拉里无论是在乡下,还是在印度去往瑜伽修行者的路上,总能够捕捉到生命中那些让他感动的地方,体验到与自然融合的幸福的感觉。
这种幸福的感觉,是那些永远把眼光放向外部,永远对别人的目光充满期待的人,一辈子都无法体验到的。
而伊莎贝拉的舅舅艾略特一生都活在奢华光环里。他穷尽一生,都想着如何结交上某个上流社会的人。那些肤浅的关系令他甘之如饴,陶醉其中。
多年来,他通过举办各种宴会来扩展自己的人脉,并且乐此不疲。即使病入膏肓,还在念念不忘错过了某场聚会,生命垂危之时,还想着穿什么衣服去赴宴。
他一生结交了许多“朋友”,可在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的身边除了管家与“我”这个作家朋友之外,居然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他。
你也可以说艾略特获得了完满的一生,他得到了他想得到的荣耀。他结交到了自己想要认识的朋友,他每天忙忙碌碌准备社交宴会,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没有信仰,没有内在力量的人,极其的脆弱。艾略特会因为没有收到公主的请柬,而郁郁寡欢,而这种情况绝不会发生在拉里身上。
他不在乎做什么工作,不在乎住在哪里,不在乎吃什么。他既可以穿着华丽的服装穿行于贵族们的社交圈,又可以与神父探讨生命的哲学,还可以与矿工促膝长谈。他可以接纳曾经是众多男人情妇的苏珊,也可以接受私生活混乱、酗酒又吸毒的索菲。
内心的丰饶可以拯救那些心灵早已枯竭的灵魂。在拉里身上,我们看见,精神生活是多么令人激动,体验是多么丰富,精神生活所带来的平静的力量是无限的。
精神生活是一种快乐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可以和她媲美,那就是当你独自一人乘着飞机越来越高,只有无限的天空在你周围的时候。无限的天空让你心醉神迷,你获得了一种异常兴奋的感觉,就算用世界上的所有权利和荣耀和你换,你也不愿意。
愿你,也能走在创造精神生活的路上,体验那令人激动的每一个瞬间。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世间走此一遭,没有真正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岂不遗憾?
作者:任丽,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阅读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