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體土地上“坐享其成”

4月3日一大早,忻州市忻府區高城鄉前淤泥村民董晉安頓好生病臥床的妻子後,興沖沖地扛起鐵鍬去農田裡“上班”。

董晉家裡有3畝多耕地,往年都要等到4月下旬才下地勞作。今年怎麼這麼早呢?原來,董晉並不是在自家的地裡勞動,而是在前淤泥村股份經濟聯合社打工,每天能掙90元錢。

高城鄉農村土地集體化經營自主改革試點項目已經在前淤泥村全面展開,252戶農戶與村股份經濟聯合社簽訂合同,全村土地由村集體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經營,最大限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一家一戶的農民以集體的方式應對市場,與朔州駿寶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苜蓿種植購銷合作協議,規模種植經濟作物,推動農業生產集體化、組織化、規模化、高效化。

作為經濟聯合社的一員,董晉不僅把自家的地全部租給了聯合社,用於種植苜蓿,而且每畝地有500元的租金收入,到年底還能享受分紅。

“村裡的這個‘大動作’我特別支持,早就盼著有人租種我的地了。這樣一來,我就能騰出手來照顧妻子和兒子,還能就近找份工作,增加收入。”董晉高興地說。

改革從哪兒入手?

高城鄉轄區內坐擁中國(忻州)辣椒產業園區,全鄉有近2000座大棚,是忻州市蔬菜瓜果生產的優勢產區。

過去,該鄉主要是小農戶經營,農田結構細小分散,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益,村集體經濟薄弱等問題比較突出。開展農村土地集體化經營改革,高城鄉如何破題呢?

去年11月,高城鄉鄉長劉燕帶隊,與部分班子成員赴南街村、劉莊、大寨等地進行了考察。“當時我們想過以繁峙金山鋪村為範本,繼續推行土地託管經營,但是當我們走出‘家門’,看了那些集體經濟發展得好的先進村以後,思路就更加開闊了!”

劉燕告訴記者,經過考察和調研,高城鄉選擇了交通便利,區位優勢較強,利於產業發展的前淤泥村。而前淤泥村的土地相對集中,全村3318畝土地中,1670畝為農戶地,1648畝為機動地。一半土地的經營權在集體手中,既有利於開展試點工作,也可降低農戶風險。

結合實際情況,高城鄉制定了《關於農村土地集體化經營自主改革試點項目實施方案》,成立了自主改革試點組織機構。在自願原則基礎上,將農戶的經營權流轉回村集體經濟組織,由村股份經濟聯合社統一制定生產計劃,組織集體化生產,規模化種植,最大限度提高土地收益。

經過不斷調整,忻府區出臺一系列辦法措施,積極探索加強黨對“三農”工作領導的新模式和發展現代農業的新途徑,為切實推進高城鄉農村土地集體化經營自主改革試點工作,該區從政策等方面予以積極支持,並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為改革試點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高城鄉農村土地集體化經營自主改革試點項目已經村全面鋪開,1200餘畝具備播種條件的土地上,已經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種”什麼效益好?

2月25日起平田整堰,27日起春澆,3月23日開始農機進田深松,每天鬆土200畝,3月24日開始,播種器械在田間耙地、撒肥、播種,日施工200畝……得益於土地集體化經營,前淤泥村今年的春耕備耕工作凸顯出動手早、效率高等特點。

土地的經營權回到村集體,便於實現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生產,但是“種什麼”同樣是一個重要問題。

“之前,我們想過種油菜、秋葵、青儲玉米等等。在聽取省農科院專家結合本地土壤、氣候等條件給出的建議後,我們對青儲苜蓿開展了相關市場分析,並與朔州市駿寶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了聯繫。”劉燕向記者介紹說。

經過自主改革試點工作領導組與駿寶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多次溝通,並實地調研後,前淤泥村與朔州市駿寶宸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定了為期5年的牧草種植加工合同。公司為每畝地發放保底收入550元,加上每畝600元的苜蓿種植補貼,每畝地至少有1150元的收入。“前淤泥村黨支部書記、村股份經濟聯合社董事長郭永平告訴記者,為了使收益最大化,前淤泥村還引進塔苜F5品種,畝產比普通紫花苜蓿乾草高0.3噸,利潤可提高600元。目前項目共涉及該村農戶252戶,3318畝土地,2019年底完成了農戶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

種植產生的收益分紅如何分配呢?

按照“首先保障村民,其次壯大集體”的分配機制,前淤泥村拿出收益的40%給農戶,按畝按人分紅,收益的60%集體提留,作為公積金、公益金和福利費,用於再投入生產、公益事業、村民福利等開支,形成“集體有收益,企業有利潤,村民有保障”的合作模式。

為了確保集體化經營過程公開、公平、公正,前淤泥村股份經濟聯合社成立了監事會和董事會,鄉黨委、政府組成工作組,全程參與監督生產經營、財務管理、收益分配等過程,並制定了“周計劃、日總結、月彙報”的工作機制。同時,《項目生產進度安排跟蹤表》公開上牆,作業項目、開始和結束時間、負責人等信息一目瞭然。

實行集體化經營後,家家戶戶的田間“壁壘”被破除,前淤泥村的土地也由原來的3318畝增加到了3600畝,這新增的282畝土地帶來的收益也將參與年底的分紅。

怎麼讓錢袋子鼓起來?

“我平時主要搞運輸,家裡的六七畝地也沒精力打理,分心不說還費時間。現在村裡開展土地集體化經營改革,不僅不用分心種玉米,而且趁現在不忙,還在家門口找了新營生,負責平田、澆水等工作,一天90元,真不賴。”前淤泥村民趙雲保提起土地集體化經營改革一臉開心。

土地集體化經營項目最大限度地釋放了前淤泥村的勞動力,全村347戶1090人,在流轉回土地經營權後,富餘勞動力約400人。

多出來的勞動力,高城鄉為他們做好了職業規劃——一部分村民可選擇到辣椒種植基地再就業,參與辣椒種植的育苗、移栽、採摘等工作;另一部分村民可參與溫氏生豬養殖一體化項目。

“溫氏生豬養殖項目落地後,我還想養幾頭豬,多賺點錢。”3年前,董晉的妻子在一場車禍中喪失了勞動能力,他13歲的兒子還在讀書,全家的重擔都落在了董晉一人身上。這次土地集體化經營自主改革試點項目把董晉從農田中“解放”了出來,他已經滿懷希望地規劃著今後的日子了。

“從田間整地到最後收割,都是機械化作業,用工很少。但是諸如搬運、澆地等工作還是離不開人。下一步,聯合社除臨時僱用村民外,還將固定5名村民從事生產工作。”郭永平說。

從最初向村民介紹試點項目、解釋政策,一天天跑斷腿、磨破嘴,到如今村民打消顧慮積極參與,高城鄉土地集體化經營改革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劉燕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農戶自主生產玉米每畝純收入平均467元,以全村3318畝土地測算,農戶自主生產收益為154.95萬元。而集體統一經營,機動地青儲苜蓿按畝產2.5噸,確權地畝產3噸,單價每噸600元計算,總利潤為275.91萬元,加上政府補貼,村集體經濟效益可達474.99萬元,要比農戶自主化經營利潤提高320.04萬元,利潤可達農戶自主經營的307%。

土地集體化經營在高城鄉前淤泥村先行先試,不僅打破了原有的分散經營模式,更為忻府區乃至忻州市探索如何更好地發展現代農業、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小康發揮了帶頭示範作用。

本報記者暢雪 通訊員馮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