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目前,我市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34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摘帽之后,回看走过的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需要总结?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九江报业融媒记者把笔头和镜头聚焦于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我市15个县(市、区),实地探访各地脱贫攻坚整体工作情况、推进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整改落实情况以及各地脱贫攻坚取得的举措和成效。
今日起,九江报业融媒将矩阵推出“九报融媒记者县区行”系列报道,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多平台、多维度展示全市脱贫攻坚成果。敬请关注。
九报融媒记者县区行
4月25日,九江报业融媒记者首站来到共青城市,深入共青城消费扶贫生活馆、江益镇跃进村、金湖乡江流村、苏家垱乡水口村、泽泉乡长塘村,实地走访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农场、扶贫农产集送站。
曾经“共青精神” 的发源地,如今成了当地旅游产业的核心;曾经的困苦农庄,通过发展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如今正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幸福之歌响彻山野间。
“消费就是最好的扶贫”
走进共青城消费扶贫生活馆,只见各类农产品在展示区整齐成列,不少市民前来在此选购心仪的农产品。“这里卖的鸡蛋和米都挺好的,还可以帮助贫困户。”夏女士告诉记者,她起初也是听别人说起,没想到成了“回头客”。
记者看到,每个农产品边上都有一封“产品推荐信”,写明了推荐人、提供人以及产品情况。据消费扶贫生活馆馆主郝春介绍,消费扶贫生活馆是由驻村第一书记推荐农产品,通过直采直销、品牌塑造,集中进行线上线下销售的平台。消费扶贫生活馆倡导“消费就是最好的扶贫”理念,鼓励全市机关企事业工会会员集中在此采购农产品,同时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产品,促进贫困家庭稳定增收。
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以来,消费扶贫馆还多次在淘宝直播间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郝春更是因此收获了“春哥”的名号。“以前没觉得我们共青城有很多农产品,但通过挖掘,发现了很多好的农产品。”郝春说,每天线上、线下的销售额共可达到2万多元。
在共青城市,充分运用各大平台帮助贫困户、经营主体销售扶贫农副产品,已然营造出了“消费助脱贫、人人皆可为”的氛围。
产业发展扎稳“幸福根”
“我把青春献给新农村”,记者一行到江益镇跃进村“陌上花开”项目,还未走近,就被门口的红色标识吸引。原来,“陌上花开”项目毗邻南湖科教城,多所院校就在附近,该项目正是充分发挥科教城的科研和消费力等“青春优势”,打造了一批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扶贫产业。
该项目有100亩荷塘和100亩栀子花园组成的休闲观光区域,80亩蓝莓园、20亩葡萄园、20亩无花果以及火龙果、凤梨采摘园组成的生态采摘区域,20亩生态养殖区域以及由双创基地、生态民宿、10亩青年农场组成的青春共享区域。青年农场正是基于“农校”对接模式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农场开垦102垅蔬菜地,由贫困户每户领种4垅地后,再将富余的地租给高校教师,也被称为“开心农场”。江益镇扶贫专干王玉告诉记者,教师无时间打理农地时,就由贫困户负责打理。“地是政府给我们的,我们可以通过种地卖菜挣钱,在地里劳作一天也可以得到100元的收入。”贫困户蒋正秀说道。
2019年,共青城市的贫困村均实现了产业“零”的突破,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5万元以上。全年投入163.33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展黑斑蛙养殖、稻虾轮作、黑芝麻种植、葛根种植、黄桃种植、油茶种植等扶贫产业。发放产业直补资金52.5万元,带动760贫困户发展粮食作物2746亩、瓜果蔬菜207亩、经济作物76亩、蜜蜂产蜜11箱、家畜家禽养殖33976头、水产养殖747亩。培育具有扶贫带动功能的新型经营主体28个、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16人。
美丽乡村迎来新蜕变
当日正值周六,采访团在金湖乡共青垦殖场旧址意外“撞”上了旅游团。共青垦殖场旧址是“共青精神” 的发源地,金湖乡便以打造“共青精神”体验园为切入点,充分挖掘乡村潜力。如今,共青垦殖场旧址、江流村史馆、共青源农业综合生态体验园成了当地有名的旅游专线。
走在金湖乡江流村的马路上,小洋楼、水家木楼相互交映,别具特色。金湖乡江流村委会主任王团告诉记者,曾经江流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生活困难。近年来,江流村按照美丽乡村试点村规划要求,主干道全部铺设了柏油路,弱电全部走地下,空地还铺设了草坪、种植了果树,全村盖上了红色屋顶,污水管道户户接通,村容村貌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另一个美丽乡村——泽泉乡长塘村记者看到,该村没有耸立的高楼,没有喧嚣的街道,村民住着三层小楼房,悠闲地坐在庭院里晒太阳。近年来,该村全面推进秀美乡村建设,乡村旧貌换新颜。“仅2019年全村就实施了11个基础类项目,提升了群众获得感的同时推动了基础脱贫工作。”泽泉乡党委书记余超明说,该村还结合产业发展,精心将村中刘宋村组打造成为美丽乡村试点组。
共青城市结合秀美乡村建设,退出贫困村得到全面巩固提升。2019年,该市投入村庄整治资金1603.48万元,新建和维修农村公路12.6公里,贫困户厕所革命468个,沟渠改造3.526公里,水塘改造22个。贫困村长塘村、栗坂村自来水保障提升工程全面完成,解决了391名贫困群众用水难题。截至目前,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生活用电、4G网络覆盖。
记者手记
1957年,国营共青综合垦殖场在金湖乡成立,垦殖场干部职工白手起家、烧砖制瓦,六十年风雨历程,依然保存完好的垦殖场旧址,见证了共青城垦荒创业的峥嵘岁月,孕育了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精神”。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体会到“共青精神”无处不在,这种精神对每个人、每个家庭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带来强大作用力。“以前出门是泥巴路,现在全部变成了水泥路,平时走亲戚都方便多了,还通了自来水,农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一路行来,记者发现,通过产业扶贫、美丽乡村建设,贫困村变成了“样板村”,生活一点不比城里差,贫困户日子也有了盼头。作为基层采访活动的参与者,我们融入百姓生活,见证乡村变迁,讲述扶贫故事,书写时代篇章,也从心灵深处提升了自我、坚定了初心。
来源:九江报业融媒记者 黄梦如/文 徐田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