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於治學的康熙

康熙只有八歲,就由他的祖母扶持即位

,但清廷的局勢,還在內憂外患,岌岌可危之中。從他逐漸成長以後,內去權臣鰲拜,外平臺灣及三藩之亂,安撫蒙藏,綏靖全國,先後做了六十一年的創業皇帝,實在真不容易。而且他對學識修養也特別勤學,如對天文、數學等外來學識,也特別注意。對於中國傳統的儒家和理學也很用心,尤其對宋儒程朱的《大學》《中庸》所說的修養,也很有心得。如果從帝王的統治學術來講,他是真的高明。現在只從文治的角度約略來講,例如:

康熙九年,以宋儒後裔襲五經博士職。並且擴充順治時代的鄉約,令各地方官責成鄉約人等,每月朔望聚集公所宣講。自頒訓諭十六條,作為全國人民生活教育的指標。(一、敦孝弟以重人倫。二、篤宗族以昭雍穆。三、和鄉黨以息爭訟。四、重農桑以足衣食。五、尚節儉以惜財用。六、隆學校以端士習。七、黜異端以崇正學。八、講法律以儆愚頑。九、明禮義以厚風俗。十、務本業以定民志。一一、訓子弟以禁非為。一二、息誣告以全良善。一三、誡窩逃以免株連。一四、完錢糧以省催科。一五、聯保甲以弭盜賊。一六、解仇忿以重身命。)

十七年,詔修《明史》。

十八年,開博學鴻儒科,網羅前明遺老及全國所有不肯投降的知識分子。

二十三年冬,南巡,到南京謁明太祖(朱元璋)陵,並親自拜奠。

二十四年,授宋儒周敦頤後裔五經博士職。並命勒德洪、王熙等修《政治典訓》。又頒“四書”、《易》、《尚書》講義於白鹿洞書院。

二十五年,詔增孔林地十一頃有奇,並免其稅糧。詔訪求遺書。詔令武職官員應閱覽書籍,講明大義

二十六年,授宋儒張載後裔五經博士職。

二十八年,由杭州南巡迴鑾,經南京,再祭明太祖(朱元璋)陵。

二十一年,諭大學士等雲:“前者,進呈明史諸卷,命熊賜履樣讎,賜履寫簽呈奏,於洪武、宣德本紀,訾議甚多。朕思洪武系明開基之祖,功德隆盛。宣德乃守成賢闢。朕自反厥躬,於古聖君,亦不能逮,何敢輕議前代令主。若表揚洪宣,朕尚可指示詞臣,撰文稱美。倘深求刻論,朕不惟本無此德,本無此才,亦非意所忍為也。至開創諸臣,若撰文臣事實優於武臣,則議論失平,難為信史,爾等當知之。”

五十一年,升宋儒朱熹配享孔廟,位於大成殿十哲之次。

五十四年,以宋儒范仲淹從祀孔廟。

康熙這些舉動,都是尊重傳統文化,針對以儒學為政治思想中心的作用。事實上,康熙非常瞭解真儒實學,必須內(聖)養與外(王)用的實踐事功相配合,正如孔子所謂:“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他曾經問過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說:“理學之名,始於宋否?”張玉書對說:“道理自在人心,宋儒講辯加詳耳!”康熙就說:“日用常行,無非此理。自有理學名目,彼此辯論,而言行不符者甚多。若不居講學名,而行事允合,此即真理學也。”由此可知,他對於孔孟之道和宋儒理學的明辨,早已瞭然於心,他只是為了化民成俗,順應民情而已。


勤於治學的康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