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辯證地看待“周公恐懼留言日,王莽恭謙未篡時。”

先說一下“周公恐懼留言日”的典故,這則典故教導我們看人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去看待,而不是片面地看人,否則,周公就成了篡權者了。

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國西周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新建立的周王朝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商朝舊貴族們準備復辟,而周公輔政,又有違於王位世襲制中父死子繼的原則,引起周室集團內部的矛盾。結果殘餘勢力即與周室內部的反叛勢力勾結起來,他們的代表是紂王子武庚與「三監」管叔、蔡叔等人。結果周公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歸而制禮作樂。

周公自幼篤行仁孝,多才多藝。文王在時,他以孝仁而異於群子;武王即位,則以忠誠輔翼武王,一次,武王有疾,群臣憂懼,卜求先王救助。“周公於是乃自以為質,設三壇,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於太王、王季、文王。”願以自身替武王之身,且稱曰:“旦巧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 及武王死,成王在襁褓中,周公毅然挑起了“攝行政當國”的重擔,並且教誨開導成王,以其終生輔國安邦。

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裡,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攝政七年後,成王已經長大成人,於是周公歸政於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後來,有人在成王面前進讒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現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為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感動得流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周公回周以後,仍忠心為王朝操勞。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後,仍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終天下大治。周公臨終時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離開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懷謙讓,把他葬在畢邑,在文王墓的旁邊,以示對周公的無比尊重。

我們認識人、認識事要從整體大局去全面的瞭解。每個人和事都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只根據一時一事的現象下結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會我們如何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評價人物和事蹟。 否則就會輕易把周公當成篡權者,把王莽當成謙恭的君子了。

下面,再說一下“王莽恭謙未篡時”的典故。

王莽,(前45-後23)新朝皇帝。公元8-23年在位。字巨君。魏郡元城 (今河北大名東)人。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初任黃門郎,遷射聲校尉。成帝永始元年,封新都侯,遷騎都尉光祿大夫給事中。因劾奏外戚定陵侯淳于長,獲正直名。矯情偽飾,示人儉約。綏和元年,任大司馬。哀帝時,因外戚丁、傅用事,罷官就第。哀帝死,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臨朝稱制,復任以為大司馬,與議立平帝,進封安漢公。為籠絡人心,出錢獻田賦給貧民,增加博士名額,網羅儒生士人。元始五年,平帝死後,選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仿效周公居攝踐祚,自稱“假皇帝”。初始元年,自立為帝,改國號曰“新”,建元“始建國”。旋託古改制,更名天下田為“王田”,奴婢為“私屬”,禁止買賣;設立五均賒貸和六筦;屢次改變幣制,造成社會經濟極大混亂。法禁煩苛,人民因鑄錢犯法,伍人相坐,罰為官奴婢者以十萬數。加以連年災荒,饑饉疾疫相繼,以致民不聊生。又強迫各少數民族統治者改換漢朝封授的印綬,貶王為侯,引起各族反抗,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終於爆發赤眉綠林農民大起義。地皇四年,九月,綠林起義軍攻入長安,遂被商人杜吳砍死,新朝滅亡。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如果不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去識別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周公在鋪佐成王的時期,某些人曾經懷疑他有篡權的野心,但歷史證明他對成王一片赤誠,他忠心耿耿是真,說他篡權則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漢朝政權時,假裝謙恭,曾經迷惑了一些人;《漢書》說他“爵位愈尊,節操愈謙”。但歷史證明他的“謙恭”是偽,代漢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全詩最後還有兩句: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這是全篇的關鍵句。

如果周公早早就死了,誰也分不清他的內心究竟是不是想篡權。

同樣的,如果王莽沒有活到篡位當皇帝,史書上留下的王莽,恐怕就是比周公更好的“儒家楷模。”

所以,我們看人看事要全面,大局,辯證,並且以史為鑑,只有這樣真正地瞭解別人。

學習歷史,瞭解歷史,你可以學到更多更好的識別人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