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茶的發現與應用已有5000多年,周朝初期已見記載,距今也有3000多年。
茶字的由來經過了一系列的演變最終才確定為"茶"。中國地域廣闊,對茶的認識與名稱不盡相同,有許多茶的異名。例如:
公元前316年蜀國王曾以"葭萌"(古代茶的稱呼)作為人名地名。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於古長沙國置"荼陵縣",因產茶多而名之,"荼"字漢時就音茶,直到如今湖南省株洲市還有茶陵縣這個地名。
漢司馬相如《凡將篇》記載的20多種藥物名稱中有"荈詫"一名,荈音川,是巴蜀茶的方言,提到的"荈詫"就是茶。
西漢末年,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
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茶為"荼草"或"選"。
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
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
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此外,還有"詫"、"奼"、"茗"等稱謂,均認為是茶的異名同義字兒。
《爾雅·釋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採者也。
晉·郭璞:"早採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
直到唐朝的茶聖陸羽在其著作《茶經》中將"茶"的所有稱呼統一規定為"茶"。陸羽在寫《茶經》時,將荼減少一劃,改寫為茶,自此,茶字的音、形、義便固定下來。
古人將"茶"字趣解,賦予其美好吉祥的含義,其中流傳最廣的解法有兩種:
第一種,以"茶"字象徵長壽。
"茶"字的草字頭與"廿"相似;中間的"人"字與"八"相似;下邊的"木"則可分解為"八"和"十"。將由"茶"字分解出來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於108。
因此,古代文人便把108歲的老人稱為"茶壽老人"。久而久之,"茶"字被用來代表長壽的意思。
第二種,以"茶"字倡導迴歸自然。
"茶"字可分為草字頭以及"人"和"木"三個部分,"人"在草之下,木之上,即為茶。
愛茶人將其解為:人在草木間,孰能不飲茶,同時也有倡導人們迴歸自然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