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写作萌新爱好者,喜欢就关注我吧~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今天依旧风雅“宋”,不同朝代的文化碰撞,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就是我们最好的传统文化~
提到“抹茶”两个字,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日本”,然后便会联想到“茶道”,穿着日本和服的美女优雅的煮茶、奉茶等等,这一幕情景大家多少都会在旅游或者影视剧中见过,所以很多人便下了“茶道源于日本”的结论。
油盐酱醋茶,所以我们到底喝了多久的茶
我国饮茶的历史非常悠久,陆羽所作《茶经》中提及,“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的时候已经发现了茶叶的药用价值,后来将“饮茶”慢慢发展为日常饮品。
隋唐时期,饮茶蔚然成风。彼时新鲜的茶叶会被制作成饼茶,人们也欣赏不了茶叶的“苦、涩”味道,会在茶汤中添加盐、葱、姜或者果汁调味,有了专门的烹茶工具,“茶道”已初步形成。添了“佐料”的茶现在想象一下味道都觉得“酸爽”的很,但凡事不得有个尝试和“进阶”的过程吗?!
转眼间,又来到了那个什么都行就是“武力值”差强人意的宋朝。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很好理解,宋朝富裕,文人又多,喝茶这种“雅趣”绝对适合“搞事情”。
和酒一样,
“饮茶”这件事也是由宫里、朝廷带起来的“节奏”,据说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爱饮茶,“文艺青年”宋徽宗更是饮茶如痴,还亲自做了《大观茶论》,由此“茶”便成为了宋朝“国饮”。文人众多的朝代,做起事来就好“讲究”。相比于唐朝,宋朝的茶叶种类和形式开始多了起来,饼茶、团茶、散茶都有,人们也开始欣赏起了“茶叶”清香醇厚的本味,于是“蒸青法”制成的散茶流行了起来。
宋朝的文艺青年们:我们不是在喝茶,我们玩的是艺术
爱玩的宋朝人不满足“茶”的饮用功能,慢慢地开始挖掘“饮茶”的艺术价值。不同于唐朝的“煮茶法”,宋朝上至皇家下到百姓流行的是“点茶”。年初大热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就出现过赵丽颖等饰演的三个姑娘在嬷嬷的教导下学习“点茶”的画面,当时可是难倒了生性活泼的五姑娘。
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意思是烧香、点茶、挂画、插花这四件事费钱败家,但是爱好风雅的宋朝人依旧一样都没落下。
“点茶”工艺很复杂,取茶饼一块,在火上炙烤,逼出水分烤出清香,而后将其碾碎。 碾碎后的茶粉唯恐不细,还要再研磨一遍,磨到“最”细,最后还要“过筛”,这套流程下来看官们是不是已经大喘气了,别急,这还只是准备工作。
茶具需要保持洁净这种事情都是应该的了,就是泡茶的水都有讲究,文青代表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最早提出
“水之美”标准,“水以清、轻、甘、冽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茶和水都准备好了,现在是时候表演了。茶粉置于茶盏中,然后一手执壶注水,另一只手用茶筅搅动、敲击茶汤,这个搅动、敲击的姿势是有讲究和方式的。宋徽宗总结了四个字“指绕腕旋”,手指要给力,手腕要灵活,这种手法叫作“打拂”。要想点好茶,就要“注汤击拂”七次,就连“注水点”偏了都会影响茶汤的味道。
经过七次“激情”注汤击拂后,“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会在茶盏上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云头雨脚之状的泡沫,这时茶汤由黑变白。
看官们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当然不,另一个小高潮又来了,奶咖 中受大家喜欢的“拉花”技术其实在宋朝的饮茶艺术中早就有了,在茶汤上形成泡沫之后,宋人会用调制好的茶膏在上面作画、写字,就像是“云中丹青”,极具观赏性,这种手法就是“分茶”,也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让姑娘们头疼的环节。
有事没事“斗”一波,斗茶,我们是认真的
现在网络小说中才女、公子们坐在一起时不时就要比赛一番,在宋朝“茶”便是全国人民在闲暇之余比赛的重点,这叫“斗茶”。斗茶斗的是“茶品”,要看参与人“注水击拂”后打出的乳沫的颜色,纯白为胜、青白次之,黄白啥的就别拿出手了。
要看乳沫的颜色就要有颜色、质地出彩的茶盏来配,于是“黑釉盏”就成为了宋人眼中的最佳茶器。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唐宋时期,宋朝海外贸易繁荣昌盛,很多僧人到东南沿海一带参研佛法,点茶饮法便随禅宗的传播到了日本。 茶道传到日本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得到了创新,出生于明朝年间的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总结了日本茶道的基本思想"和敬清寂",其对日本后世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点茶”的消失和“文化输出”的思考
很多看官不解,这“点茶”、“分茶”、“斗茶”如此有趣,为什么没有传承下来?原因很简单,文中也提过了,“点茶”是一件“闲事”,有“累家”之嫌。
据说元代的时候还偶尔会有人“点茶”,但是到了明朝,提倡“勤俭节约”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觉得“点茶”费劲、费钱,十分不喜,所以“点茶”这种饮用方式就越来越少。除此之外,到了明朝后“散茶”在市面上盛行,简单、可行的“冲泡”方式随即流行了起来。
最近“文化输出”问题一直被热议,在我看来,宋代的“点茶”与日本来讲,就是一次当时的“文化输出”,并且输出的很成功,人家还在我们的基础上改良了更适合他们的“茶道”。
说到“文化输出”,有一个问题应该被重视,就是在文化输出的同时怎么做好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就“茶道”等传统文化而言,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像李子柒那样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将其传承、保护下来,最后自信地展示给全世界属于我们中华文化的魅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