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理性樂觀的世界

一個理性樂觀的世界


1.交易是一種沒來頭的衝動

兩個例子,來說明人類交易的行為似乎是天生的。

第一個例子說的是動物學家通過實驗比對發現,同樣年齡的猩猩寶寶和人類寶寶在面對食物的時候,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態度。猩猩寶寶只會選擇自己吃,而人類寶寶卻更願意交換食物。

第二個例子是達爾文記載的,他當年第一次登上火地島的時候,竟然沒有通過一句語言,就能與一位當地的土著人類完成交換東西的故事。

結論:這兩個例子說明,我們的祖先,似乎天生就會與其他人進行交易,並且天生對交換物品這事比較有癮。


2.自給自足就是貧困

科學家近距離觀察了一些現今依然存在著的原始部落。這些原始部落就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無一例外,他們的生活都很赤貧。

那我們的祖先又是怎樣從這種赤貧的生活裡走出來的呢?作者認為,我們的祖先找到了可以交易的對象,一旦有了物品交換,就必然出現一個結果,就是“社會分工”。

一個人只做一件自己最最擅長的事情,再用做這件事情創造的收益去換取他人生產的其他物品。這就促進了社會分工的形成。而因為有了社會分工,人們就可以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自己擅長的事,產生更大的價值。

直到今天,世界的這個趨勢還在繼續,社會分工變得更加細化,精英們在各自的精準的分工裡扎得越來越深。世界也越來越繁榮。

結論:所謂窮,就是不能把自己的時間,賣到足夠高的價格,用來購買自己所需的服務。所謂富,就是不光能夠買到自己需要的基礎服務,還能買到自己想要的獨特服務。自給自足就是貧困。


3.集體大腦是一塊超強大的移動硬盤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一種,可以用自身基因之外的載體來保存信息的生物。

一個人創造的一項技能或一個發明,存在於他的個人大腦裡。不僅如此,假如這個人將自己大腦裡的信息傳遞給五百個徒弟,那麼,這一種信息就能以多個人類,或者說以人類社會為載體,被保存下來,這個就是集體大腦。

集體大腦的第一個好處,就是提升了信息的安全性。第二個好處,就是裡面存儲的知識越來越多之後,這些信息能以過去從來沒有的方式交融、碰撞,甚至可以說是相互繁殖。這個技能,是地球上任何一種生物都沒有的。

結論:集體大腦,就像是人類特有的一塊移動硬盤,正式有了這塊移動硬盤,知識得以積累,科學得以萌生。


4.無限制的政府就是交易最大的敵人

關於政府幹涉市場產生的矛盾,書裡舉了很多例子。其中一個說的是中國明朝的例子。

一個讓我們震驚數字:1950年的時候,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於公元1000年的國家,就是比宋代還低。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國家。

問題的根源出在幾百年前的明朝。是明朝一些阻斷商貿和交易的政策,扼殺了中國的繁榮。

在世界各國的歷史裡,都有類似的例子,就是政府認為,市場是可以通過從上而下的操控和管理,變得更好,更有效率的。但人類的歷史證明,這種觀念就沒來沒有對過。凡是被政府把持的商業,不是變成沒有活力的大鍋飯,就是變成被涸澤而漁之後的荒地。

結論:自由的交易能帶來繁榮,這一點已經在不同的地方被無數次地被證明了,同時,政府過多的管控毀滅繁榮,這一點無數次證明了。人類用一萬年的時間,摸清了兩條路,哪條路通向繁榮,哪條路毀滅繁榮,這就是我們一路走來的收穫,簡單而珍貴。


5.悲觀者,他們從來沒對過。

主要因為這三個原因,造成悲觀論者層出不不窮。

一、我們對壞消息更敏感、更傾向於記住壞消息;

二、公佈壞消息的人,會顯得更智慧,更有深度。而對世界樂觀的人,會顯得考慮問題不周到,感覺很膚淺;

三、公佈壞消息,更可能帶來收益。

當然,還有一種人就是即理性又不從中謀利的悲觀者。但這部分人往往是用現在的情況,並假設未來不改變,從而推出未來的悲觀結論。

但事實卻不像這部分人所想象的那樣,因為我們有市場。市場把知識變成我們每個人都能用得起的消費品。只要有繁榮自由的市場和發達的科技,我們人類就應該不會出現斷崖式的災難。

結論:悲觀和保守的生活方式,或許符合我們的生理反應,但是僅僅是生理反應。真正理性的決定,不是節制我們的慾望,不是回到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不是拒絕市場和科學的發展。積極、理性、樂觀,這才是一個現代人在總覽人類經濟進步史之後,應該得到的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