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小孩來搶自己孩子手裡的公共玩具,你該怎麼辦?

我再等你懂我


這種情況下,有可能會百口莫辯,這個時候,我一般會退出到安全距離,讓孩子自己去解決。

這個時候,我會停頓一下,暫時忍耐住自己想上去幫忙的心理,站在一個安全的距離,孩子發生肢體衝突時,可以第一時間上去制止。

如果對方孩子跟自家孩子差不多大,都是兩三歲的話,我會在旁邊看他們自己怎麼解決。我一直給孩子灌輸的就是公共場合的玩具歸大家所有,大家都可以玩,都想玩的話,大家輪流玩,一個人玩10分鐘左右。

我家孩子在在外面經常遇到搶玩具的事兒,剛開始我也怕孩子吃虧,總給她幫忙,後來發現,遇到事情,她就往我身邊跑,拉著我,讓我去給她解決。我覺得這樣不利於孩子的社交,後來,我就在旁邊觀察,給她說了規則,讓她自己去解決。

基本上,她現在已經可以獨立解決問題了。有時遇到搶玩具的,會很大聲音說,公共的玩具,大家輪流玩,你不能搶。驚的旁邊的爺爺奶奶一陣唏噓,這麼小的孩子,氣勢這麼足。

有時遇到比她大,比他高的孩子,她望著我,有些猶豫,我說去吧,媽媽在這裡,看著你,會保護你的。有些哥哥在她表明了想玩的願望以後,很樂意讓給她玩,也有的哥哥不願意,當然也有人會推她,跟她搶,她有一次,大聲說,我不喜歡你,你這樣會沒朋友的。

小孩子的這些話,很有意思,她在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社交。慢慢的尋找朋友,願意給她分享玩具的哥哥,她好像會記得似的,下次依然找他玩。不跟他分享的,搶過她玩具的,有時遇到了,她自己會躲開。

她自己學會了觀察以及記憶,形成了自己的喜惡。

有一次,她在玩一個玩具車,有一個哥哥攔著也要玩,她說,我再玩一下下就給你,就一下下,還伸著指頭筆畫。我就站在附近,跟她說,那你要說話算話,不然哥哥會生氣的。小哥哥看看我,再看看我家孩子,鬆手了。

看著對方鬆手,她立馬飛快的把玩具車開走了,對方在後面追,我心想玩了,又得該打架了。眼看著要追上了,她望後面看了看,笑嘻嘻的下來了,把玩具車讓給了哥哥。她兩還玩起了你追我趕的遊戲。

孩子的事情,最好能夠讓孩子自己解決。吃幾次虧,也沒關係,孩子自己會學著成長的。她會發現,自己的要求並不是總會得到滿足,她會發現有的小朋友很願意分享玩具,有的小朋友不願意分享,她會去尋找願意分享的小朋友作為仍需玩,她會自動遠離傷害。

孩子的事情孩子自己可以解決好的……


一一成長語錄


這位媽媽,您好!看到您說的這件事情以後,我非常能理解你的心情。有別的孩子來搶自己孩子手上的玩具,當您和他講道理的時候,孩子並不聽,而且還哭起來,如果此時那位孩子的家長看到孩子在哭,他確實會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可能會責怪您。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一、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聽道理?

有很多家長會覺得奇怪,為什麼當我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他總是不聽。公共玩具誰都可以玩,這個小男孩已經沒有玩這個玩具了,其他孩子是可以玩的。可是他卻要去搶玩具而且還哭起來。這與人們的大腦結構有關。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大腦結構。

人的大腦可以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不僅在解剖學上是分離的,在功能上也非常不同。

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影響我們的方式有“左腦模式”和“右腦模式”。左腦是邏輯的、語言的、線性的,主要擅長演繹推理和語言分析,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發送並接收信號,使我們實現溝通。右腦關注的是人際關係中的情感和體驗,擅長處理意象、情緒和親歷式信息。

簡單些說,左腦是理性的,擅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右腦更加直觀和感性。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左右,是右腦佔據主要地位,孩子的情緒不能很好的控制,左右腦的整合也不好。所以我們會看到有的孩子是不聽道理的,就愛哭,哭是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二、家長不必自責。

從這件事情當中我們瞭解到,您的孩子並不是去搶那位小男孩的玩具,是在他不玩了以後,您的孩子才去玩的,因此,您的孩子沒有錯,您不必自責。而且您已經與孩子講了道理,但是孩子並不聽道理。一個五六歲的男孩,他的父母居然不在孩子身邊,這也就無法及時的教育孩子。孩子後面哭起來了,是因為他沒有滿足他的要求。人們不可能滿足孩子的每個要求,特別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因此,這不是您的責任,您不需要自責,更不必讓自己產生愧疚心理。

三、與孩子共情

孩子看的好玩的玩具都想玩,這是很正常的。他們認為他剛剛玩了的玩具就是屬於他的玩具,別人不能動,這也是孩子的物權意識導致。當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很自然的哭起來。雖然孩子做的不對,想把玩具搶過去,但是,成人可以先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與他共情。這樣,孩子的感覺會好一些。

共情就是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就好像感受到對方的情緒體驗一樣。感知別人的情緒,理解別人。共情也不是同情。同情是面對別人的處境,指我們自己內心的感受。共情是不做評判的。

比如,可以這樣與孩子溝通:

“你也很喜歡玩這個小汽車,對嗎?”

“嗯!如果我喜歡的玩具現在玩不了的話,我也會很焦急。”

“你感到有點難過,是嗎?”

共情去認真去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孩子的感受。當他覺得他的感受被你看到了以後,他就會認為你理解了他。孩子的行為就不會那麼過激了。

我們成人在一起交往也是如此。有時當你很想與一個人吵架的時候,如果對方能夠覺察到你的情緒,並且能夠與你共情,你的心就會變得柔軟下來。孩子也是一樣,與孩子共情,實際上就是與他建立一種感情的連接。當孩子與成人有了連接以後,他就不會對你有那麼強烈的抵抗的情緒了。

四、用啟發式問題與孩子交流。

孩子是不喜歡聽道理的,如果總是成人在對他講道理,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發言權,真理都在成人的手裡。因此,要讓孩子有說話的機會。我們可以用啟發式的語言去問孩子,讓他來說:

“你能告訴我這是誰的玩具小汽車嗎?”

“想想看,你們怎樣玩才可以讓大家都有玩小汽車的機會呢?”

用啟發式的問題,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思考,這是誰的玩具?如果他知道是公共玩具,他自己心裡就已經有答案了。既然是公共玩具,那麼大家都可以玩。妹妹已經在玩了,你如果想玩就要耐心等待一下了。並且讓孩子關注於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直在那裡爭執。

五、用肢體動作來撫慰孩子。

當孩子在哭的時候,有時用語言去哄孩子並沒有什麼作用。這時,成人可以蹲下來,用眼睛看著孩子。問問孩子能不能抱一抱他。對於一個不認識你的孩子,有的孩子會感到害怕。但是可以多問幾遍,讓孩子感到你是親近他的,對他沒有惡意的,可以用擁抱來緩解孩子憤怒的情緒。如果孩子不願意,也不勉強孩子。

擁抱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時擁抱一個孩子,可以讓孩子在成人的懷裡變得柔軟起來。等他哭一會兒,他的情緒會慢慢平和下來。另外,蹲下來,用手撫摸孩子的後背,或者拉拉他的小手,都可以起到平復情緒的效果。

六、不要害怕孩子哭。

哭是孩子很正常的一種情緒反應。孩子哭只是因為他自己不講道理。您自己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因此,您不用擔心孩子哭。我們不能因為害怕孩子哭,就向他妥協。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就是和善而堅定。和善是尊重孩子,只要你尊重了孩子的感受就行,尊重不等於答應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孩子想哭就讓他哭一會兒,這也是一種尊重。讓孩子體驗不同的情緒,並不是一件壞事。

如果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在哭,您可以把事情實事求是的對他父母解釋一下。如果孩子的父母是講道理的話,他自己很清楚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性格和脾氣,是不會責怪您的。如果孩子的父母不講道理,您也不用害怕。您沒有傷害孩子,如果他認為您打了孩子,或者傷害了孩子,他也要有證據才行。以後看到孩子沒有父母在身邊,可以報警,讓警察來處理。

讓一個五歲的孩子單獨在外面玩,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父母們不要等到發生了悲劇再來後悔。帶孩子出門在外,安全是第一的,千萬不能抱著僥倖心理。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行,別人的孩子我們很難去管。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您有什麼問題歡迎在下方留言。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感謝您為我點贊並關注我!


雨後山林靜


我給大家講個真實的事情吧,在我兒子才1歲半左右的時候,有一次我媽媽帶著他去小區的滑滑梯那裡玩,路上遇見一個熟人給了我兒子一個氣球,我兒子就一路拿著到了滑滑梯那裡,結果,另外一個大一點的男孩子想要我兒子的氣球玩,又不敢上來跟我們說,我聽到他在跟他奶奶鬧,正在打算教兒子拿氣球去和那個哥哥一起玩的時候,就聽到那孩子的奶奶跟他說,你要玩,就過去搶啊,搶過來就是你的了!😡我當時就驚呆了,原來真的有這種奶奶教壞孫子的!

上面這個事情是真實發生在我自己孩子身上的,所以我的感觸特別深刻,雖然自己一直教育孩子,有東西要懂得和別人一起分享,不要打架等等之類的,但是我也越來越發現,雖然孩子還小,但是我們做家長的不能讓孩子從小就選擇一直退讓,最起碼要讓孩子知道,我可以不去搶別人的東西,但是並不是說,我先拿到手的東西,而我還想玩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我優先,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忍讓,如果這樣教育的話,孩子的性格會越來越懦弱,長大後也會沒有責任心,所以,我個人覺得,要教孩子分辨對錯,分辨是非,同時也要維護自己的權益,但是也要教會孩子靈活變通,如果真的遇到不講理的人了,那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