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植树多蓄水,不只是为了美——一位退休老“水利”对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

又一个暖冬过去了,正是阳光明媚的春天。按照近年来的规律,接下来我省大部分地区会不会又进入一个酷热难耐的夏天呢?近年来,冬天不冷、夏天太热俨然已成常态,往往是冬天少有冰雪,夏天高温炎热却缺少湿润和清凉。

造成这种异常气候的原因有很多,与全球气候、国内气候、局部地区气候等等或都有一定关系。笔者原在水利部门工作,已退休20多年了,作为一个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艰苦奋斗岁月的人,对于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对气候的影响,我有着切身的体会和认知。加上工作原因,笔者对城乡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的变化尤为关注。前后对比,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值得警醒的问题,那就是: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相比,现在的树木少多了,现在的蓄水也大大减少了。

在笔者的印象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中原大地上几乎每个村庄都是树木参天,房屋被茂密的树木所掩映。而如今,原来低矮的草房、瓦房变成了楼房,树木大多被砍伐,地面多用水泥硬化,原有的野草坪和土路却很少见了。根据统计,1立方米树冠释放的氧气是1立方米草坪的30倍。这说明树木对绿化环境和改善空气质量、调节空气湿度比单纯草坪效果好得多。更何况,现在很多地方连草坪也没有了。如果任其这样下去,生态环境怎么能好得了呢?气候异常也是自然的吧。

村庄的蓄水状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笔者老家所在的豫南某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环村水域密布,当时村子只有200多人,粗略估计,人均蓄水量至少在100立方米以上。如今,由于人口增加带动房屋成倍增多,加上缺少保护意识,整个村子已没有一处坑塘了。

笔者老家村庄的情形绝非个例。大量地面被硬化,本就不利于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沟通,再加上大量地表蓄水系统的缺失或不足,必然造成局部水循环的中断或受阻。

与广大农村地区相比,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和地表蓄水量就更显不足了。

多植树和多蓄地表水带来的生态正向效应,我们如果去考察一些面积较大的森林地区的气候,就能得到明确的答案。我省伏牛山、大别山、太行山等大面积森林地区,由于植被茂密、蓄水丰富,其局部平均降水量明显高于城市和其他地区。那些地方,俨然形成了各自良性循环的小气候。

那么,对于我省广大城乡地区来说,当务之急是什么呢?

笔者以为,首先要加大绿化力度,特别是要多多植树造林。其次是要下大力气把原来村庄的蓄水系统尽快恢复起来,使农村人均蓄水量达到50至100立方米的水平,城镇人均蓄水量至少达到5至10立方米的水平。特别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农村的坑、塘、沟还是城镇的蓄水池或河渠,其底部应一律用土填式,不能用水泥硬化式。这是因为,只有土填式才能使地表水与地下水上下贯通,使其保持平衡状态。此外,还要以立法的形式保障绿化面积和地表水的蓄水量。

但愿通过我们的努力,到处都是有水有树有阳光的最佳自然环境,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气候适宜,生态宜居。(思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